光大辛亥革命精神 共创民族复兴伟业

辛亥革命网 2012-05-14 00: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陶武先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破除专制、肇基立新、改造社会,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闸门,其探索实践昭示我们:领导变革离不开先进性政党、引领变革离不开现

  辛亥鼎革,今已百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不论哪一个党派团体,不论抱有哪一种信仰,不论居住在何地,都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共同续写“振兴中华”的新篇章。人民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都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牢牢坚持团结民主主题,感铭功烈,感悟启迪,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倍加努力、团结奋进。

  一

  百年前,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其影响震烁古今、功绩彪炳千秋,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破除专制,辛亥首功。晚清以降,无数仁人志士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但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旧式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等自强改良运动,均不能“亟拯斯民于水火” ,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具体地说是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根本的却是绵延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不撼动封建根基,不破除君主专制,就无法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因不愿少数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以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是当时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孙中山等革命先贤顺应历史大势,1894年就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历经十役,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终成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不仅赶走了皇帝而且终结了帝制,不仅结束了旧时代而且开辟了新纪元,是社会质的飞跃而不是量的变化。尽管以后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但终成闹剧,“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肇基立新,辛亥首创。武昌起义后,17省代表齐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和革新措施,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进行了改造中国的尝试。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成立内阁、参议院、法院,基本形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开中国民主共和宪政之先河。经济上,设立实业部,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暂行条例等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发展农、工、商、矿各业,提倡垦殖事业,规划开发西北资源,“振兴实业”热潮由兹兴起,明显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业工人队伍日益壮大,为以后的革命积蓄了力量。教育上,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确立新的教育宗旨,提出普及义务教育、强调师范教育和重视女子教育等主张,奠定了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式人才。这些探索,力图贯彻“三民主义”纲领,在推进现代化上迈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为后续的现代化推进奠定了基础。

  振兴中华,辛亥首启。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面对“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政治日非,纲维日坏,强邻轻侮百姓”的严重民族危机,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它升华了传统士大夫的“家国天下”情怀,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存亡续绝的紧迫感使命感,既是辛亥革命的动力和目标,也是辛亥精神的灵魂和伟大所在。辛亥革命时期,“振兴中华”表现为赤诚爱国、矢志不渝、顽强奋斗,实现“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和财政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为“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表现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 ,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坚强意志;表现为放眼世界、敢为人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恢弘气魄。以“振兴中华”为核心的辛亥革命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深深打动并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起抗争、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自此开启伟大复兴征程。

  社会改造,辛亥首兴。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牢牢钳制着人们的头脑,视封建帝王若神明,奉“三纲五常”为圭臬,思想滞阂不进,国民萎废麻木,社会暮气沉沉。辛亥革命冲决禁锢,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根本性颠覆,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促进了社会改造和发展进步。至高无上的皇权被宣布为罪恶和黑暗,卑贱的“草民”被视为国家的主人,民间掀起办报办刊的热潮,猛烈批判“吃人”的封建宗法礼教,抨击“神化”,医治奴性,大力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们从“民不可一日无君”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民主”取代“君主”,“共和”取代“专制”,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积极倡导“五族共和”、“各民族一律平等”,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合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家族主义、宗族主义到“国族主义”的历史性进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初步形成。革除陈规陋习,荡涤污泥浊水,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倡女权、易服饰,禁止贩卖人口、倡导自由婚姻,社会风气、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为之一新,“自由尽是新风尚” ,社会文明风尚蓬勃兴起。辛亥革命时期,各种主义纷至沓来、争鸣激荡,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辟了道路,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而后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骨干力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