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听觉带来冲击力 听广播连续剧《辛亥贵州风云

辛亥革命网 2011-12-29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齐宏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广播连续剧《辛亥贵州风云》写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它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了百年之前革命党人领导人民大众推翻清王朝
 

  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仅仅一个多月后,就有14个省宣布“光复”和独立。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的革命风暴中,远离京城的贵州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奋起斗争,写下了辛亥风云光辉的一页。广播连续剧《辛亥贵州风云》写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它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了百年之前革命党人领导人民大众推翻清王朝在贵州统治的斗争。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百年,它的历史功绩不会因岁月流逝而磨灭。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对于一百年前的贵州也有一场“辛亥革命”,可能知之甚少。在一般人看来,贵州地处西南,经济文化与内地有相当的差距,似乎远离时代潮流。但是1911年,这里却响应了武昌,起义军直捣清王朝的巡抚署衙,“巡抚大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签字画押,宣布去职,承认贵州独立,从而结束了清王朝对贵州二百余年的统治。广播连续剧《辛亥贵州风云》拂去岁月的尘埃,以生动的艺术再现,让人们知道了那里也有一个难忘的1911,而且革命的动员如此广泛,革命的力量如此强大!还让人们认识了,在当时就被认为“其思想、其知识,大抵时代之落伍者也”的贵州,竟然涌现出张百麟、平刚等一批思想敏锐,并有组织领导才能的革命者,他们的奋斗业绩和崇高精神,让人深切缅怀肃然起敬。

  文艺作品给予人的认知作用,在《辛亥贵州风云》这部剧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它取材的新鲜独特,它给予人强烈的冲击力,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风云激荡的辛亥年,贵州曾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张百麟。他率领贵州的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顺应民主共和的潮流,揭竿而起,掀起了影响全国的贵州辛亥风云……”剧作这样介绍了张百麟的出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张百麟写成一个天生的革命者,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于写他从一个“君主立宪”新政的支持者到建立共和主张的拥护者和践行者的转变,写他从主张改良到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党人的转变,从而写出一个真实的极富光彩的张百麟。

  剧作把这种转变写得入情入理,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张百麟创办的“自治学社”和由另一个实力人物任可澄担任会长的“宪政预备会”,是当时活跃在贵州政治舞台上两支重要的力量,他们都拥护君主立宪,希望通过改良实现新政。他们的裂痕是从如何对待朝廷实行新政的态度开始的。剧中描写张百麟和任可澄的第一次交锋,虽然没有思想的决裂,但是意味着张百麟对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发生了怀疑。

  剧作对张百麟转变过程的完成保持了充足的耐心。一方面要有使他深受触动的事实促使他对朝廷的进一步失望,同时还要有革命党人的引导。正当张百麟重新审视“自治学社”与“宪政预备会”的联合请愿的关键时刻,同盟会贵州分会的会长平刚出现了。平刚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经他的点拨,使张百麟认清了“宪政预备会”旨在争夺宪政后政局主导权而并非为民族复兴的本质。这是张百麟参加革命党之前引发的又一次思想震动。

  当最终明白所谓“立宪新政”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谎言之际,张百麟对朝廷彻底失望,对立宪新政彻底失望,种种困惑几乎把他逼上了绝路。这是剧作刻意的追求:采取一切办法和手段,击碎他的幻想,破灭他的希望,堵住任何一条通往改良的路径,把他“逼上梁山”。

  历史上的张百麟,早年赴日留学,就读早稻田大学法政速成科,回国后入贵州法政学堂,创设“自治学社”,发行《自治杂志》及《西南日报》,宣传革命。尽管阅历丰富,但本质上仍是一介书生。剧作写这样一个人物走向革命党的道路,不是着重写他的拍案而起,主要是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探索觉醒,表现他们对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痛苦的思索和抉择的艰难,一旦“思想冲破牢笼”,将义无反顾地为理想的实现冲锋陷阵。张百麟这个人物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剧中其他一些人物的塑造也同样显示了编导的匠心。《辛亥贵州风云》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广播连续剧。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