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穿越百年的历史教科书
辛亥革命网 2011-11-30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研农 查看: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10月8日见报的任仲平文章《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以史为鉴,对辛亥革命的得失成败做了准确的概括,展现出中华民族百年来走向复兴的壮阔历程,读来令人感奋、启人深思,得到中央领导、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国近代史是最为跌宕起伏的章节。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进步与保守厮杀,革命与改良竞跑,理想与现实碰撞,成功与失败交织,错综复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情节,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和启示。
正如文中所言,隔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段辉煌历史,该如何打量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征途中,这场震惊世界的革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时代逻辑、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得失,又凝聚着怎样的思想遗产?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任仲平文章,就是要以凝炼的文字给出答案。
紧扣“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紧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任仲平写作小组的同志们将辛亥革命置于中国社会近三千年的发展演进中,置于20世纪以来这一百年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置于未来一百年的现代化求索中,以宽广的视野、严密的论述和典型而扎实的历史事实,将中华民族百年求索、抗争和伟大成就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逻辑剖析得入情入理,表现出深厚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展现了对国家对民族深切热爱的情感。
特别要提到的是,辛亥革命作为海内外华人华侨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历史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对它所做的每一字评价、每一分剖析,都牵动亿万人的关切。在前后半年多的资料搜集、学习研究和构思写作中,写作小组形成这样的共识:辛亥革命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黑暗驶向光明的曲折航程中的关键“渡口”。意义要讲充分,不讲充分,今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便是无源之水;教训要讲透彻,不讲透彻,中国人民百年来的浴血奋战和不懈追求就失去了逻辑依托。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学习这一辩证法,揭示这一辩证法,既是写好这篇任仲平文章的重要基础,也是写好这篇文章的重要目的。
一篇重大题材的荡气回肠的史诗般政论文章的背后,必定是艰辛备尝的写作过程。尤其要感谢评论部卢新宁、杨健、詹勇、陈家兴,上海分社李泓冰、郝洪。几位同志用辛勤的耕耘代表人民日报向辛亥革命百年献上了一份精神厚礼,为读者打开了一本穿越百年的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