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看当今中国道路

辛亥革命网 2011-11-09 00:00 来源:《经济》 作者:沈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今天所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影响?《经济》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

  《经济》: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杨金海: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在这个特别重要的年份重新思考中国的道路,特别重要。过去讲中国道路,很少把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诞辰两个话题结合起来探讨。 现在把这两个话题结合起来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尝试探索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慢慢地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甚至影响了世界。

  那么,辛亥革命跟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关系? 我觉得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一定是要有自己特色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同时又不同于传统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道路一方面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必须是适合中国实际的新道路。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就是既沿袭了西方思想,又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在经济上,他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同时也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节制资本”。

  孙中山可以讲是第一个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人。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经澳门、香港、日本、美国展转逃往英国伦敦。在伦敦蒙难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常常到大英博物馆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正是在这里,孙中山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及其活动情况,并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这对他形成三民主义思想影响深远。1905年4月,孙中山在欧洲旅行期间还专门访问了设在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机关——社会党国际局,会见了国际局主席王德威尔德和书记处书记胡斯曼,并申请他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党(当时尚未定名的中国同盟会)加入第二国际。虽未如愿,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仍一往情深。他在与比利时《前进报》记者的谈话中讲到:“中国社会主义者为采用机器生产必须同它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作大力的斗争。” 在辛亥革命之后的 1912年,孙中山多次做关于社会主义的演讲,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他不仅自己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还督促当时在外留学生往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为当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更是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还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就很难在实践中运用。而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既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又从根本上超越了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

  《经济》:刚才您也说到,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道路。那么,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杨金海:中国道路或者时下很多人提出的中国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到文化体系都是如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近30年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还须加强研究。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但是我们国内研究反而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有自己很多独特的东西。它的经济体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了。也就是说,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跟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把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结合起来。

  我们的政治体系也是这样。我们的政治体制跟我们的经济体制一样,是一个综合的产物,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又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西方多党制有它民主的一面,但太乱,苏联的一党制稳定,但是其它党派没有存在机会了,也就没有生机与活力了。我们实行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保证了我们政治体制运行稳定,同时实行多党合作,保证了各个党派都有发言权,这样就保证了整个政治体制是一种活的生命体,所以既稳定,又有效率,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具有长远的战略部署和实施能力,同时又能够充分听取民意,集中力量办大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