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至1949年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的管理和使用

辛亥革命网 2018-08-02 09:25 来源:团结报 作者:朱志龙 查看: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1925年6月14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议决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大元帅府撤销。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主要由始建于1906年的两栋黄色洋楼(今称南楼和北楼)构成,原为广东士敏土厂(即水泥厂)的办公楼。1917年至1925年,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其间两度将其征用为大元帅大本营(又称大元帅府)。1925年6月14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议决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大元帅府撤销。旧址之后被多个机构使用,由于尚无专文述及,本文依据有限的史料,概述1925年至1949年旧址管理和使用的情况。

  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

  1926年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授权蒋介石组织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7月6日,蒋介石将总司令部设于大元帅府旧址。次日,国民政府颁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拟设置参事厅、政治训练部、参谋部、军需部、海军局、航空局、兵工厂等各军事机关。7月27日,蒋介石率部北伐。在此之前,蒋介石安排总司令部人员,并设置了后方留守总司令部。7月16日,蒋介石主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议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李济深留守广州。李济深主持后方留守总司令部,代行总司令职权。留守总司令部设有军需处、军械处、军务处、参谋处、征务处、后勤部和直属部队的通讯营及两个后方医院等,同时还成立了国民党区分部。1927年2月28日,李济深在总部招待了谭平山、苏兆征等共产党人和国际工人代表,并带国际工人代表们参观了“孙文原日之寝室及办公厅”。1927年8月,留守总司令部取消,所管事务移交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此后帅府旧址如何使用,尚不清楚,不过其管理权似转由广东省建设厅接收。

  1932年4月,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依托大元帅府旧址成立。该校为陈济棠创办,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校址由广东省建设厅拨给使用。

  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旨在快速培养无线电工程人才,每年招收上百名学生,年龄集中在19至25岁,主要来自广东各县,个别来自福建、湖南、广西等邻近省份。分设本科和速成各一班,速成班注重报务收发,训练期以一年,入学资格严定为初中毕业。本科班则注重无线电工程,修业期以两年,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而具高中修业二年证书者。毕业生直接分发集团军所属各部队服务。学校聘请教官教授无线电学、通讯学、政治学、真空管学、电气工程学、英文、物理学等众多课程,所请教官来自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同济大学、法国国立航空机械学校、法国国立航空机械学校、日本海军炮术工机水雷学校、美国芝加哥美洲无线电会社等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学校设置教务处、收发练习室、实验室、仪器室、播音台、课堂、饭堂、寝室、药房等,东西两侧空地为学生训练和运动的场所。学校还编辑刊印《无线电周刊》,收录《广州民国日报》报道和无线电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设置在旧址南楼二楼供职教员研究及学生练习之用的播音台,是当时整个广东省少数几家播音台之一。根据1937年《广东全省电政交通概况》介绍,三家播音台均设于广州,一是广州市政府所办,一是西南民航公司设立,一是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附设。该台设于该校后楼,所有机件约值一万元,均由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支拨,民廿二年十二月成立,设台长一人,工程司一人,总务、机务二股,各设股长一人,另股员、技师、技佐、什役十二人,该台原为供给职教员研究及学生练习之用,去年由总部拨款扩充,现兼办播音、广告,该台有一千瓦特机一件,约值一万元,机式为石英控制式天线,高度达七十英尺,呼号为XKRI,电力一百瓦特波长二八〇公尺。人员方面,初兼任者不给薪外,专任人员四名,月支薪二八〇元,至于办理播音、广告,每月收入约四百余元,播音时间由正午十二时起至夜十时半止云。

  播音台节目有唱国民党党歌、唱片、长篇故事、国语粤语新闻报告、日间气候金融时刻报告、时刻报告、名家音乐演奏、西乐、无线电常识问答、国语教授、电码练习、益智演讲、儿童节目、一周大事报告、戏剧转播等。

  校长钟廷杜兼任广东无线电管理局局长。1936年5月底至6月18日,为纪念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成立4周年暨广东无线电管理局新厦落成,钟廷杜发起“广东无线电及电气工业展览会”,旨在向一般民众灌输电学知识。展览地点设在南堤新落成的广东无线电管理局内。百分之八十的展品是由专门学校和管理局设计装配。展览期间,学校常用校内播音台,逐日广播展品中理论较深的内容,同时约请国内专家演讲各种电气知识。

  播音台的用电存在安全隐患,且旧址建筑年久失修,引起郑校之的忧虑。郑校之是一名建筑设计师,曾担任过大元帅府参军处技师。1936年,郑校之致函国民党中央,请求饬令将“无线电校及播音台迁出大元帅府前座,并派员保管总理遗物”。1937年2月,郑校之致函蒋介石,称“粤中帅府封锁十余年,对于总理与府中遗物腐弃堪忧,敬乞提倡筹划重建,以成纪念总理最大伟绩。”蒋介石谕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向广州市政府曾养甫问询是否有重修的必要。同年3月,郑校之随同广州市政府庶务股科员前往帅府旧址查勘。3月17日,庶务股主任将查勘情况向市长曾养甫汇报了大元帅府的地址交通及现状,介绍了帅府旧址的三大隐患:一是总理遗物室下方的播音台,用电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中座和后座的过路桥年久失修,异常危险;三是建筑物楼面瓦面均用木材支撑,已腐朽不堪。

  当时,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也认为“遗物贮藏室确属危险,瓦面有倾塌之虞,且该处窗户常闭,黑暗异常,空气不能充分流动,白蚁丛生,不但原有建筑物易于腐烂,而遗物亦将受莫大之影响,为保存周密计,似应觅地搬迁,大抵以中山纪念堂及市博物院为最适宜。至遗址可由无线电学校暂行借用,略加修理,仍以不变更原日之布置为旨,俟筹有专款,再行照原式样重建,以留久远而资瞻仰。”但在市政府秘书长高蹇看来,“大元帅府即广东士敏土厂系建设厅管理物业,现存总理遗物,据查仅有办公台椅、会议台、铁床挂灯等粗重物件,由省府派有公役一名看守。借充学校,亦由建设厅经手,至其房屋应否修缮,与本府无关。”4月底,此事由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交建设厅负责。5月12日,郑校之接到广东省政府秘书处函,获知大元帅府修护一事已经交由省府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仙根、科长谭葆寿处理。13日,李仙根和谭葆寿函告郑校之:奉本府秘书长谕,并奉转发委员长微侍秘杭电一件,饬即查明大元帅故府是否有重修之必要等因,遵于本月二日会同前往查勘,经将查勘情形呈报在案。现奉批开:一,该厂既往全部拨交无线电专门学校使用,似无全部重收之必要,拟将大元帅驻跸之处,略予修理,指定辟作图书室;二,请郑校之先生前往设计。

  依广东省政府的意见,总理遗物室略加修缮,并开辟为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的图书室。郑校之随后前往帅府旧址设计修建,整理孙中山遗物,但不久抗战军兴,广州沦陷,此项工作被迫停止。

  上述内容可知,大元帅府撤销之后,孙中山在南楼三楼的办公场所变成总理遗物室,部分粗重物件被保留下来。但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

  1938年底广州沦陷,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停办,帅府旧址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帅府旧址被中国军队接收和占用。1947年3月20日,孙科与居正、戴季陶、于右任、邹鲁、陈果夫、陈诚、朱家骅、王宠惠等联名呈请国民政府:

  广州河南士敏土厂旧址原为国父组织大元帅府大本营开府圣地,其有革命历史,应加保存永为纪念及研究三民主义文化学术之所。建议将该旧址拨给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使用。现查该旧址荒置已久,复原之初,由部队占住,后由后勤部第三补给区移住,最近该补给区司令部已奉令裁撤,自应及时收回,指定为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馆址,永为纪念国父及阐扬研究中山文化学术之所。

  中山文化教育馆是孙科于1933年在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任上发起创办(以下简称“中山文教馆”或“文教馆”),馆址建在南京中山陵内,旨在“阐明中山先生之主义与学说,树立三民主义文化与教育之基础,培养民族之生命,为中山先生留文化上之永远之纪念”。孙科自任理事长,蔡元培、戴季陶、吴铁城、叶恭绰等8人为常务理事,林森、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居正、宋子文、马超俊、张静江、朱家骅等29人为理事。1937年11月,文教馆迁至重庆北碚中山路。同年12月,南京文教馆馆址被日军炸毁。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和南京,借地办公。时任行政院兼理院长的蒋介石批准了孙科等人提出的这项申请。

  1947年7月前后,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萧次尹时任广东省政府委员,是筹委会的总干事,具体负责筹备分馆事宜。筹备办事处暂驻在广州文明路的广东文献馆内。孙科、西南分馆筹委会以及广东省政府经过一年半的时间,与当时占用旧址的国民政府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广东供应局艰难交涉。大概在1949年前后,筹委会入驻旧址办公。

  西南分馆筹备委员会在与部队交涉接收问题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筹备工作:

  1、筹募资金。1947年,由蒋介石领衔,孙科、戴传贤、于右任、居正、王宠惠、吴敬恒、宋子文、李文范、马超俊、薛岳、邹鲁、吴铁城、梁寒操等百人联名发起筹款,散发《为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筹募国父纪念专馆基金暨筹建华侨革命纪念专馆西南文物专馆及办理中山文化事业经费缘起》,内容详细叙述了筹办西南分馆的缘由。与此同时,筹委会还计划派员到海外筹款。

  2、1948年2月拟定并公布了《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章程》及《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计划》。根据计划,理事长之下拟设立研究部、事务部、财务委员会、筹募委员会、国父纪念专馆设计委员会、华侨革命纪念专馆设计委员会和西南文物专馆设计委员会等部门。

  3、举办“三民主义学术展览会”。1948年11月12日,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与广东文献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三民主义学会联合在广东文献馆举办了“三民主义学术展览会”,展出广州各大图书馆馆藏的孙中山研究著作四千余种,历时3天。筹委会征集了一些国父遗物遗墨,摄影保存,准备分馆正式成立时借来陈列。

  4、口述记录。筹委会邀约曾经随从孙中山的老同志,亲自分别查勘馆址,就当年孙中山起居情形及陈设,进行口述笔录,作为模仿纪念的参考。

  5、计划绘塑陈列的壁画及浮雕。筹委会约集美术雕刻专家,就孙中山的事迹与革命史迹,计划绘塑壁画及浮雕,以便陈设。该壁画和浮雕原定在1949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之时展出。

  大元帅府旧址此时除由西南分馆使用外,尚有其他机构入驻。1949年5月8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郑彦棻为党部办公场所选址一事亲赴旧址视察,并将情况电告蒋经国:

  (一)前座已指定为总统府参军处办公之用,惟尚未迁入。后座为印铸局职员技工宿舍,计已住八十余家,共三百余人;(二)昔大元帅府设于该处时,左右后三面均为空地,现则均有建筑物,左为工厂,后为纺织厂,右为仲恺农工职业学校;(三)厂前河面满布木排及小艇,附近环境不甚整洁,交通亦欠便利,中央党部办公现址在南堤大马路,过去系市府办公处所,建筑简单,房舍已不敷用,侯停车场狭小,警卫布置尤难周密,实非理想处所。士敏土厂在郊外,可直通黄埔,且富历史意义,但就上述情况而言,是否适宜作为办公之用,应请详细陈明考虑。

  上述电文显示,大元帅府前座(北楼)指定为南迁的总统府参军处办公场所,后座(南楼)作为印铸局职员技工宿舍,且已有三百多人入住。奇怪的是,电文丝毫未出现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或“国父纪念馆”等字眼。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1日,广州军管会代表进驻大元帅府旧址。

  结 语

  综上所述,1925年至1949年大元帅府旧址的管理和使用大抵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旧址成为一个独立区域。大元帅府撤销之后,两栋办公楼房未被广东士敏土厂收回,自此形成一块独立的区域,不再归广东士敏土厂及之后的广东纺织厂等工厂管理。此外,从1920年代末开始,旧址管理权归广东省建设厅所有。

  二、使用机构频繁更迭。从1925年撤销至1949年间,帅府旧址先后有十个左右的机关单位使用,而且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旧址在同一时期,有不同单位入驻。

  三、使用机构大都是军事机构。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及留守总司令部、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的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日本军队到国民政府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广东供应局等,皆是军事机构。

  四、使用机构的功能多样。旧址除了用于军事外,还用于文化、教育和居住。

  1925年大元帅府撤销后,广东当局曾将孙中山在南楼的办公场所保护起来,设置了遗物室,保存其生前使用的物品,并派人看管。20世纪30年代,郑校之提出修缮旧址,但因故不了了之。1947年,孙科等人创建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在旧址专门成立纪念馆,挂牌“国父纪念馆”。因时局动荡,西南分馆未能善终,而且,它所遗留下来的部分资料及孙中山的相关遗物今已不知所踪。

  (作者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