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几成辛亥革命“宣传部”

辛亥革命网 2015-09-01 09:58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嵇元 查看:

姑苏城外有条七里山塘,看见虎丘塔影的地方,杨柳影里露出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镌刻“泽被东南”四个大字。大门朝南是一粉墙黛瓦古建筑,门楣上挂着“中国南社纪念馆”的匾。

  姑苏城外有条风光旖旎的七里山塘,沿着山塘河,走6里多路,看见虎丘塔影的地方,杨柳影里露出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镌刻“泽被东南”四个大字。大门朝南是一粉墙黛瓦古建筑,门楣上挂着“中国南社纪念馆”的匾。   

  老山塘徐文高先生正在里面,他说这里原先是张国维祠。张国维是浙江东阳人,明代崇祯年间任巡抚时在苏州兴修水利,做了不少好事,后来他回家乡组织抗清失败投水自杀。苏州人民怀念这位勤政又抗清的官员,就在山塘街的青山绿水桥附近为他建了这座张公祠。   

  1909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十日),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等17人聚首虎丘(其中14人为同盟会员),表面上是浏览景色,实际上是到虎丘仅一箭之遥的张公祠内商议一件大事,就是成立一个联合全国知识分子开展反清斗争的团体,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由于清廷严禁知识分子结社,而这个团体又以反清为宗旨,所以比较隐秘,而开会地点选张国维祠也是有深意的。柳亚子解释说:“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庭的标帜。”(《南社纪略》)   

  南社作为中国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是辛亥革命时期影响很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它由孙中山的信徒同盟会元老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发起,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团结了一大批先进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新闻出版界的代表人物。同盟会的重要领导骨干很多都参加了南社。还有大批社会名流,如刘三、吴梅、黄节、黄宾虹、俞剑华、苏曼殊、徐自华、唐群英、高吹万、姚光、傅熊湘、刘谦、马旭伦、黄侃、鲁迅、李叔同、曾孝谷、郑桐荪、陈范、王无生、黄人、包天笑、沈钧儒、徐血儿、吕碧城、夏丐尊、任鸿隽、胡先啸、杜国庠、周瘦鹃、成舍我、易白沙、吴虞、沈尹默、欧阳予倩、沈体兰等,都先后参加南社活动,成为南社(包括分社)社员。南社及其成员的活动,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近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起过重要作用。以柳亚子为首的部分南社成员,在南社解体后,又联络蔡元培、廖仲恺、何香凝、陈望道、沈雁冰、沈定一、曹聚仁、刘大白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和进步人士,先后成立了新南社、南社纪念会。南社的活动绵延四十年,直至一九四九年春才告结束。

  南社成立后,飙发云起,海内风从,立即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巨大反响,各地知识分子中的进步精英纷纷加入南社,最多时有1183人,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文学社团。这个组织和同盟会在反清事业上互为犄角,社员不仅创作大量激扬爱国热情、传播民主思想、振奋民族精神的诗文,而且积极投身到新闻传播工作中去,南社纪念馆“新闻英才”专题的介绍中有这样的记载:“南社中从事新闻报刊与出版事业的社员近200人之多,几乎囊括了辛亥革命前后几十种革命报刊的主笔或主撰。他们主持的革命舆论阵地,遍布全国,响彻海外,开创了我国早期新闻出版事业的辉煌时期,其中,最早的革命报纸《中国日报》的记者冯自由,连创《民呼》、《民吁》、《民立》三报的于右任,《中国白话报》创始人林白水,被誉为‘新闻界全才’的邵飘萍,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的成舍我等等,都在近现代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英名。”此外还有创办《大汉报》等十多种报刊的陈去病、创办《复报》、《警报》的柳亚子,还有许多主笔、主编等,如陈布雷、张继、马君武、宁调元、范鸿仙、戴季陶等。他们用自己的笔开辟了宣传战线,起到了反抗专制、宣传共和、唤起民众的作用,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宣传部”。   

  不过,南社并不仅仅全是文人用笔在战斗,许多人直接参加了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和后来的一些反袁、北伐等斗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飚先生介绍说,其中有武昌首义元勋蔡济民和战时司令部司令黄兴、参谋长李书城、秘书长田桐,身先士卒率领民军攻打江南制造局的上海光复领导人陈其美,策动、协调新军起义、为“南京奠定,开国建勋”的范鸿仙、柏文蔚,率领革命党和军民逼迫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的张通典、张默君,云南起义主要领导之一李根源,在浙江光复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沈钧儒、马叙伦,策动山东独立的蒋洗凡,广东北伐军司令姚雨平等等。    

  南社、新南社的精英,如周实、阮式、宋教仁、宁调元、陈子范、范鸿先、程家柽、吴鼐、周仲穆、姚勇忱、仇亮、陈仲权、陈其美、蒋洗凡、陈耿夫、蔡济民、易象、廖仲恺、陈秋霖、绍飘萍、林白水、梁六度、叶天底、杨杏佛、郁曼陀、林庚白、朱少屏等二十多人,相继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壮烈牺牲,在我国人民奋斗前进的道路上写下灿烂的血史。

  南社社员前后有20多人牺牲,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有30余位南社、新南社人物的身影。陈去病的外孙、省政协委员、中国·南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夷先生给记者看了陈去病1908年给汕头《中华新报》所写的一些社评的手稿,其中有一篇《所谓富豪者听者,有心世道者亦听者》,文章开头就说,“社会主义磅礴郁积,行将突现于中国矣”,认为社会主义正在向中国大地走来,这是一种历史趋势。   

  纪念馆所在地的张公祠,当初南社成立时就已破败不堪,解放后这里做了香料厂。据苏州市金阊区政协主席平龙根向记者介绍,2009年南社百年诞辰之际,苏州市政府决定在南社成立地建立“中国南社纪念馆”,以缅怀先贤,垂范后人,发扬南社精神,振兴中华民族。金阊区投资1000余万元,对张国维祠进行了全面修复。现在纪念馆全年免费开放,成为山塘街上一处有特色的景点。

  南社纪念馆外,山塘河碧波荡漾,游船往来,谁能想到100多年前那场17人的悄悄聚会,书写了山塘街辉煌的一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