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林西惠故居

辛亥革命网 2010-08-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林西惠(1885一1911年),与胡应升、魏金龙乡邻,同是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林家世代务农,家道贫寒。少年时,经常耳濡目染魏金龙拳艺,影响

  林西惠(1885一1911年),与胡应升、魏金龙乡邻,同是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林家世代务农,家道贫寒。少年时,经常耳濡目染魏金龙拳艺,影响颇深。他身体剽悍,性格憨直,爱好耍拳弄棍,练得精湛武功。对清朝腐败不满,反抗强烈。20岁时,赴长门练营当兵,为国术教师。退伍后,经常与魏金龙交流拳术枪法,上山游猎,关系甚笃,结成莫逆之交。

  年仅21岁,林西惠就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1908年改称“光复会”,成为同盟会一个团体。常与陈清畴、卓秋无、黄忠炳等评论时政,并“伸膊如风、踏腿如电”,有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壮士风范。

  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西惠积极报名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广州起义。3月29日,随同吴适等26名连江爱国志士,纳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先锋队”,强攻督署,奋勇当先,在巷战中,没了枪弹,刺刀见红,拼命杀敌,直至壮烈牺牲,时年26岁,为年纪最轻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西惠的故居在丹阳镇朱山村沃尾学前2号。宋庆元年间,传说教育家朱熹曾避迹隐居连江上山、馆读、丹阳、贵安等地讲学,常在朱山后山一带踏青。为纪念他,乡亲们把后山叫朱山,朱山村由此得名,把朱熹常经过的长龙岭叫朱公岭,种下了文脉之根。

  辛亥革命前,林西惠居住在约40平方米,一边盖瓦、一边盖草的两间单层民房。现存的故居是1911年下半年修建的。位于朱山村后门山半山腰距故居百米之处,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魏金龙、胡应升的故居。

  林西惠故居坐北向南,四柱三间,前后厅堂用插屏隔开,前后厅是与辛亥革命生还义士郑圣应合建。东边正房前后两间为郑圣应房屋,西边偏房两间为林西惠之子林平平房产。故居两层木结构,木檐瓦顶前后斜水,砖瓦连灰压脊。房屋“腰峰”为杉木板隔开,横腰上部是甘篙秆搂泥灰粉壁,林、郑两家后代在同一厅堂生活,亲如手足,和睦相处,具有物我同化、互谦互让、旷达亲和情怀。

  目前,林西惠故居仅存与郑圣应共有前厅、后厅和靠西边的边房两间。近年,林平平又在边房盖了一扇两间砖混结构两层平楼,郑圣应之子郑学禄也在东边改扩建砖混边房两间两层平楼。

  修建林西惠故居时,至今还流传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福建国民政府下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家属抚恤金若干银两。当时,林西惠亲属抚恤金由黄花岗生还义士郑圣应代领,途经福州北岭,被土匪洗劫一空,因装银元的钱袋里还放着福建省国民政府领款通知书,土匪头目见状吓得面如土色。看着闻名全国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名,不知是心生恻隐怜悯之心,还是生怕坏事败露,连夜冒雨把银元悉数送还朱山林西惠亲属。后来,与林西惠一同赴粤参加广州起义的生还义士郑圣应,就把这笔专款用于修建烈士故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