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唐群英故居

辛亥革命网 2013-11-0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胡朝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中,有一位同盟会女会员,来自湖南省衡山县新桥乡黄泥町村,她就是同盟会一代女杰——唐群英。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我们民革衡南

  辛亥革命中,有一位同盟会女会员,来自湖南省衡山县新桥乡黄泥町村,她就是同盟会一代女杰——唐群英。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我们民革衡南工委党员,于辛亥革命102周年纪念前夕,走向衡山新桥。

  黄泥町村位于衡山县西北部,距衡阳市110公里,唐群英的长孙、81岁的唐存正老人为我们带路。唐群英的次孙子唐明,在彭佩云书写的“是吾家”黑漆门匾下谦恭地笑着,将我们迎进这座始建于清同治三年,至今149年历史的青砖黑瓦白墙小院里。

  “是吾家”过去只是唐群英故居的一个小部分,完整的建筑叫做“三吉堂”,有一百多间房子,占地四千余平方米,由唐群英的父亲唐星照建造。唐星照,曾在湘军屡建奇功,官至一品。为伺奉老母,辞官还乡,在这里广置田产,奉慈扶弱,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是吾家”是“三吉堂”的书屋,门联“是足下青云起处,吾家中紫气盈时”由唐星照亲自撰写,彰显盼子女诗书传家、光耀门庭的士大夫理想。唐群英在此5岁启蒙读书,写过“邻烟连雾起,山鸟唤晴来”的佳句;10岁习武练剑,自扮穆桂英挂帅出征,改过:“千古多才惟谢蔡,于今愧煞女中无”为“于今莫道女中无”,自强自信的巾帼英雄风范于斯崭露头角。

  唐群英20岁出嫁,婆家在距此18公里的湘乡县荷叶乡树德堂,丈夫是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夫妻恩爱,生下一女,原本有个好归属,不料世事无常,2岁的女儿夭折,丈夫也暴亡了。27岁的唐群英无法在婆家继续生活下去,重回娘家。唐群英重返“三吉堂”,在“是吾家”书屋系统学习了弟弟唐乾一推荐的《大同书》、《天演论》、《革命书》、《猛回头》、《警世钟》等等变法书籍,接受到西方的民主新思想,大开觉悟。八国联军洗劫北京之后,唐群英与闺中密友秋瑾痛悲国事,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异议,认为“匹妇亦应责无旁贷”,宣称“天下兴亡,人皆有责”,决定以女儿之志投身革命。33岁时,唐群英辞别家乡父老,东渡日本求学,结识了黄兴、陈天华、何香凝、宋教仁和孙中山等一大批革命领袖,加入中国同盟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唐群英为同盟会的成立做了大量筹备工作。起草会章、捐钱办报、主编杂志、恢复留日女学生会、组织游行罢课,在留学生当中揭露专制王朝的劣根性和中华民族笼罩在满清皇权统治下面临亡国的悲剧性,号召大破皇权、大立民权、铲除奴根、建立民主共和,广泛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救国主张,鼓舞留学生积极投身革命。她与秋瑾、蔡慧、陈撷芬、吴木兰等女同盟会员到横滨学习弹药制造,为国内即将发动的革命战争作充分的准备。

  回国以后,她先后参与策划永丰起义、花石起义、长沙起义,在上海成立女子北伐队、女子后援会、北伐军救济队,到各省募集军资、义捐钱粮、掩护黄兴赴武昌发动起义,奔赴各地战场、抢救医护受伤士兵。她既是领袖又是战士,身挎双枪、跃马在炮火纷飞之中,身先士卒,鼓舞着女子北伐队同仇敌忾、英勇杀敌,配合谭石屏的招讨军为攻克南京、促进南北议和、终止北伐立下战功。“烽烟看四起,投袂自提兵”,这是革命党人张继以诗歌描绘戎马战场的唐群英。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接见唐群英,赞她是“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授予她“二等嘉禾章”。

  穿过“是吾家”的侧院,我们游览了“唐群英纪念园”。这里过去是故居的花园,一口水塘清流照影,一山峭壁绿树成荫。“清流依垅曲,绿树接丹崖”,唐群英的塑像安详地伫立在儿时吟诵的诗境之中。大理石的诗碑绕园一周,密密连连,上面撰刻着唐群英的文章摘要,历史伟人的赠诗赞词。孙中山、黄兴、毛泽东的手迹在阳光竹影间摇曳生辉。山风沁凉,芙蓉花俏,经不住我们的追问,唐存正老人又心情激动地追述起唐群英的乡土情怀。

  唐群英在各地开展革命活动之际,曾多次抽空还乡,先是从日本回来省亲。后慈母殡天,回乡守灵尽孝。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唐群英隐身家乡,利用熟悉的群众关系展开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呼吁男女平等、致力女子参政、争取女权而未果的唐群英深叹理想实现之多艰、深感普及女子教育之急迫,又返回家乡兴办女校、播种文明。衡山农民的觉悟程度因此提高,反封建、求解放的斗争故事闻名三湘。1927年,毛泽东到衡山考察农民运动,拜见唐群英,邀请她到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后来毛主席上井冈山,唐群英还将自己的学生、农民运动骨干彭月梅夫妇送到主席身边,以表支持。

  唐群英先后办过十所女校、五种报纸,是民国年间极具影响的女子教育家、女报人,至今收藏的《亚东丛报》上刊登由唐群英号令起草的简章草案十一条政治纲领,条条读之,仍震耳发聩,无愧“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为了办报促使政治革命、为了办学推动社会变革,唐群英变卖了娘家分给的全部田产,致使晚年一贫如洗。1931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国土,东北沦陷,北京沦陷,国难深重,唐群英忧愤成疾,重病缠身,深感自己有心难报国,毅然离开南京,回到故园,栖居在“三吉堂”,终日整理自己毕生的诗稿文章。1937年夏,唐群英溘然长逝。

  “纷纷姊妹尽华裙,顾我何忧彻骨贫。不见梅花亭外立,西风岭上好精神。”这首诗是唐群英赤胆忠肝为国家为人民死而后已高洁灵魂的写照。她的爱国精神愈显珍贵,邓颖超称她为“女界英雄”,康克清尊她为“一代女魂”,新中国将她列入“中华百年女杰”,是二十一世纪八位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