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游记——何子渊故居光裕庐(2)
辛亥革命网 2013-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日胜 查看: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兴宁县议长。清同治三年农历12月28日(1865年)生于名门望族兴宁石马镇星窝里顺裕庐。1883年获嘉应州院试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生,赴兴宁履职,升任督学,1884年自费赴美考察,1885、1888年先后创办宇南洞小学及同仁学校,倡办新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1896年加入洪门,1903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梅州首间中学“兴民学堂”,首任学监,1904年与陈少岳创办石马两等小学,任董事会主席。同年与丘逢甲等在石马箭竹顶筹划第一次潮州黄冈起义,因事泄而败,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县立中学,任首任学监,并任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1907年与孙中山派员许雪秋发动第二次潮州黄冈起义,力战6天后失败,走避箭竹顶茶场,1909年任兴民学堂董事长兼学监,1910年与何天炯、何天翰等参与策划惠州及广州黄花岗起义。1912年4月携箭竹顶茶至南京晋见孙中山,中山先生赠诗“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甘苦同珍,箭竹顶茶。”同年底被选举为兴宁县议会政府议长,1914年10月响应孙中山,组织讨袁军,事败。1917年奉孙中山电召赴穗,临危受命回梅州筹建第一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企业“琯坑钨矿”,经兴梅两县县长保举,出任琯坑钨矿董事长,该矿存续70余年,其盈余缴入国库,支持革命事业。1918年被孙中山任命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参与咨议军事”。1925年与罗师扬县长筹集两万大洋支援张发奎、将光鼐等东征军将士,并陪同蒋中正、周恩来等四处宣讲革命。
1927年9月,默许学生参与中共兴宁起义。1938年撰成《宋元明史概论》及《中华教育史》,与自撰诗稿合为六卷,定名为《东汉文存》。1939年冬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题赠光裕庐“五代同堂”匾额。1941年乡居石马,同年秋末逝世,温克威县长主持葬礼,盛况空前。民国期间还两度兼任石马区行政长官。《东汉文存》未及出版,惜于1950年初在“土改”时被焚毁散轶,空留遗憾。
我等行至光裕庐前,但见光裕庐大门偏于左侧,其右有两排横屋,左边则无,实为半边屋。大门右边墙面镶有“石马传说”碑刻8块。大门门庭宽阔,镶嵌“光裕庐”屋名,为梅州著名教育家、书画家梁伯聪所书,大门联“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一对方形石柱立于门庭,柱联“石马当前高龙榕狮同拱护 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回环”,此联为何子渊三子、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何尚文所撰。大门左边挂“何子渊先生故居”,由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联谊会会长、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长孙蔡醒民题写,右边挂“兴宁市特色古民居”匾额。我等进入大门,至下堂。下堂及中堂屏风已在文革期间拆毁,致使立于下堂,可一目至中堂及上堂,客家围龙屋屏风隐喻了然无存。下堂屏风处镶以碑刻,简介何子渊。中堂宽敞明亮,四条方形石柱挚起粗实梁架,墙壁四周辟有专栏,展示图文及题匾。中堂前柱挂何子渊自拟联“泰运转中华遍处欢天喜地 山居添岁月一堂暖日和风”,堂上悬挂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题赠“五代同堂”匾额。上堂贴“庐江堂”堂号,堂联“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 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此联为1921年孙中山题撰、授意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佑任制成条幅相赠。
光裕庐,满门忠烈,报效国家。何子渊追随孙中山革命,长子尚炬为寻求救国之路而远涉重洋,三子尚文、四子尚周及女婿梁世骥走上抗日战场,蔚云、初麟、蒸云等数十孙辈投入解放战争。2009年9月10日在光裕庐举行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暨何子渊故居挂牌揭幕庆典,中央及省市领导出席,盛况空前。2011年,光裕庐评为“兴宁市特色古民居”,参观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