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故居的复原

辛亥革命网 2013-08-30 00:00 来源:中山政协 作者:中山政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山故居的恢复原状工作是十分严肃的,绝不能想当然,主观臆造。在复原中,要保持风俗习惯,而不能自然主义,要在“恰如其分”四字上下

  中山故居的恢复原状工作是十分严肃的,绝不能想当然,主观臆造。在复原中,要保持风俗习惯,而不能自然主义,要在“恰如其分”四字上下功夫,突出主体,既体现工作情景,也要有生活气息,使人亲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事。

  历史上中山故居遭受多次次劫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清兵追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派兵骚扰:抗日战争初期,全部家具搬到澳门,胜利后又搬回翠亨。此后历来有人在故居居住,加上1953年宋庆龄要来故居一行,县政府搜集几套各式沙发,摆设于楼上书房,又将原来的台椅东挪西移,还有人别出心裁将原来故居庭院门坊,用木字“孙中山先行故居”镶嵌其上,大大改变了其原状。因此,复原工作是煞费脑筋的。

  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多次开座谈会,摆出方案,请来故居原状目击者及知情人座谈,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复原工作方始进行。

  我们定下以1892年故居建成至1895年孙中山离家止为复原年限。按这条原则着手,先考虑书房复原。这里原来是孙中山进行医人、“医国”活动的重要地方,但面目改变最大,是复原工作的重点。1959年国庆十周年,我们征用了杨瑞球的房屋偏间作接待室,使用权来访者、观众团体都有一个落脚点休息。当年拼凑粗糙的长木椅作接待用,几年后,理应改进,就决定将存放在故居楼上书房的沙发椅搬到接待室,提高接待规格。随即着手将存放在楼上客房门前的大铁床和圆台凳放回书房里,将寿屏房的书卓、几张不同款式的酸枝椅和茶几搬回楼上书房,分别放在窗前和靠近楼梯的墙边上。孙中山替人治病,病人椅设在窗下,使光线充足。我们请老年人回忆,书房还有“日”字形木书柜放在床头,床尾有衣架。在场的杨连逢说:“我家有一个“日”字形木书柜,是当年用物,我回家把它搬回来,放在原处。”后又在翠亨旅檀香山华侨孙梅生家里找着一个旧式柱形衣架,立即搬过来。几位老人说,当时的用物多是这样的,这衣架虽不是原件,也是当时的东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们回忆孙中山做医生,床上所用的棉被、床单、枕头全是白色的,我们也依此作复原。唯独所用蚊帐是横罗蚊帐,这种质地的坟帐就难找了。的来侨胞联主席、政协常委郑伯龄(已故)说自己家里存有一个,已不用,就捐献了出来。但过几年,自然风化,就烂了。一次,有香港知识界及全国人民代表来视察,我接待时说,过支有横罗坟帐的多年已烂了,又难找。1982年左右,一位女士(忘记姓名,产全国人大代表)答应在工厂特别加工这种布料,足够两三个蚊帐用,送来给我们。除缝制蚊帐外,我们还储备了蚊帐布料,以备日后烂了更换。这个问题又逐步解决了。

  孙中山书桌摆设的复原最为复杂,他在这书桌上曾经进行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一是医人:他把学到手的医术,免费为乡亲治病西医桌子上少不了有听诊器、针筒之类医具。根据老人回忆,我们跑到市人民医院,访问老医生(很多是政协委员),请他们支持代找年代入远的听诊器、针筒,结果得到他们积极协助,委快就解决了。二是“医国”:他眼看清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就想进行改革,以利强国富民。他以家乡翠亨为“试验场”,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满腔热情地为农民服务,向农民宣传选种施肥、改良农田水利,修桥整路,改良乡政等。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效甚微。他的理想原是先搞好家乡一个点,继而把经验推广到县、省以至全国,这是从下至上的办法,结果行不通。他于是改变策略,想走一条捷径,从上而下,由中央颁布,全国实施。1894年1月间,他从广州回翠亨,在书房里和陆皓东商量,费去13个夜晚,在书桌上写出洋洋8000言的《上李鸿章书》,其中心内容:不在船坚炮利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尤在于优先发展农业。这个主张反映出孙中山的忧国忧民思想,也反映出当时先进的爱国青年把国家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但是在复原上如何表现这个主题呢?他过去写的手稿,其婶母程氏已一把火烧了。我们请到一位懂书法的老先生,把孙中山的文章开头抄录一些,故意加减、涂改一下,作为他的手搞一部分。又复制了一块木镇纸,陈列在桌子上显眼的地方,形象地反映了孙中山在家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陆天祥老人回忆说:“孙中山手不释卷,他乘坐‘二跑轿’(双人抬的轻便轿子)去南朗,手中都有一本书。如《东周列国传》、《三国志》等书,我见过在他桌子上存放着。”我们又按照这些书目,采购些谷版线装本作陈列。我们又访问过孙锦言(是孙家的宗亲,过去常在故居出入),他回忆说,孙中山很注意世界地理,其书桌上还有一个地球仪,是从檀香山带回来的。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向来自檀香山的旅行团提起这件事,得到旅檀乡亲的重视,寄来地图资料叫我们制。他们后来又到檀香山各大专院校访问,找到年代较早一点的地球仪带回来给我们作陈列用。

  故居正厅,是客厅,是家人常集中的地方。神龛分上下两格,均设有香炉,上格供奉观世音大士(画像),下格供奉神主牌。后来卢慕贞夫人主奉耶稣教,就撤去这些画像、神主牌和香炉等物,不再烧香。有些老人说一个神位都不设是不行的。设党还是不设呢?我们觉得很矛盾。按1895年前神龛是有神主牌等物的,我就试着做了一个神主牌放上去,征求人们意见,反应不一。后来有人说政治影响不好,就把它撤去了。孙中山父母像的位置,有人说放在正中花台,又说起初是放在神龛下格的,究竟放哪才对?几位老人都说,相片是挂墙的。我们认为这说法是对的,于是把达成公炭画像持在厅的左边,杨氏炭画像持在厅的历边,按照中国人的传说观念,这刚好合乎男左女右的摆法。正厅的酸板台,是澳门镜湖医院于1956年送来的,说是孙中山当年在镜湖医院行医时用过的遗物,而故居正厅刚好缺一张台,就存放在那里。1986年陈列馆重新布置,就把该酸枝台改放在陈列馆陈列。现在故居正厅的酸枝台是复制的,不是原物。

  正厅后面小房子,俗称“神后房”,是孙中山母亲居住的,当时床上用品是白麻蚊帐。原来床铺已没有了,现存放的这张大木床是从孙梅生家中搬来的,是孙姓的东西,当时由故居暂管,因此该木床利用上了,也是同时代的东西。有一张木台是原来的。杨连逢说:“我的祖母把小食物放在此台上,我们要吃东西,都由祖母在此拿出来分吃的。”我们保留该台的位置。

  孙寿屏房,原是故居最早建的一间平房。1883年后,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亲手兴建,平房的大门那时已经是向西的了。1885年,该屋建好后,孙眉妻谭氏在此居住。同年5月26日,孙中山和卢慕贞结婚,没有地方,谭氏毅然将房子让出,给孙中山结婚,孙科就是在这小屋里出世的。1892年,孙中山亲自设计,建设新居,先把平房瓦面拆掉,加建一层楼,新加正厅及中山卧室,建成现在的住宅,孙中山夫妇让回原房子给其嫂住,自己搬到房子的右边居住。过去建筑为了省事,原来的大门口,只用砖塞满算了,花岗岩石做的门斗,未有拆除,保留至今。现在的寿屏房,有一个大青花瓷盆,是当时洗脸用的原物,给人打碎了,后胶合复原。孙眉妻住在此时,翠亨孙中山宗亲堂妹孙金友未出嫁,常过来玩,有时晚上也同睡于此。她回忆被面是红色的,绣有龙凤图案。室内舞台设就据她回忆安排复原。

  孙中山卧室,反映孙中山生活的简朴,观众了解此情况后,也肃然起敬。床上有两个瓷瓦枕头,床前有卢慕贞夫人结婚时的一伯妆奁物— —梳妆台及其梳妆盒子。室内有一张从前上学用的书桌,有四张杉木做的丁挂椅,都是复制品。孙中山两任总统,两任元帅,但家中显得“陋室简洁”,可看到他一生“尽瘁国事,不治家产”的高洁风尚。

  楼上的客房很简单,有一张木藤床,两张长木凳,有来客时招呼其住宿用。

  中山故居的外墙颜色,我来时全地灰色的。据陆天祥、孙锦言说,从前骑楼是红色的,突了线条是白色的,现在灰色是不对的。日本人侵略时,怕被轰炸,曾涂成绿色,和树木一样。抗战胜利后涂成灰色。即后面三面墙是灰色的,骑楼是红间白线的。我们按照他俩的意见,在实地将墙乔至底层,探究颜色,果然是这样,就搞成铁红色至今。

  现在的厨房,孙中山并未使用过。当时的厨房在中山故居门前右侧,原是一间4米宽、5米长,当地称17坑瓦阔的小平房,据说恒辉祖时代已在此居住,墙壁是泥墙的。达成公一家儿口住在这里。孙中山也是在这里出生的。1892年,孙中山经手设计建成新屋后,将门前旧居尾房拆去约2米长,开凿成水井,供日常汲水用。原来的小屋,继续供人居住一段时间拆去。新屋厨房在屋后门过道乍方狭小。孙中山想买下较大一点的地方作厨房,而该地是翠亨陆姓辉禾公祖尝地,是相连一块的,不肯割卖。整快地要价毫银400元,而孙中山没有这么多钱,经协议,写下欠单买下来。这张欠单,几十年后由卢慕贞夫还回500元港币才解决了事。

  现厨房不是孙中山手建的,是孙寿屏1912年回乡时手建的,并建成有浴室、男女厕所。厨房里陈列的厨柜是原件,曾有翠亨人将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回自己家私用,经杨连逢出面动员,这位老人才将它送回故居物归原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