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群、朱世濂与蛇山大首义公园的历史情缘(上)(2)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3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巧爱 查看:
抱冰堂,是为纪念张之洞,设立的生祠,是一座单层正檐歇山式穿斗镂花建筑。1907年,张之洞被召入京授体仁阁大学士,湖北新军感佩其人,于1909年夏集资建成此堂。这年10月,张之洞辞世。
堂内,陈列有关他和晚清那段时期湖北的变迁。据说,早先堂内有楹联,石台及碑柱。文革前尚见残碑刻有“太子太保”字样,正中八仙桌上还摆放有卢立群亲自设计制作的精致的黄鹤楼模型(据说,现存于黄鹤楼公园白云阁内)。堂前、堂侧的法桐和银杏,是卢立群为纪念其大女儿卢冰出生而移栽的,取名冰生树,有多子多果,全福之意!
卢立群夫人朱世濂的祖母正是张之洞的亲内侄女,张之洞的母亲亦为朱家的女儿。朱、张两家渊源可上溯到清乾嘉年间,朱家老祖朱珪与张之洞祖父张庭琛同朝为官、结为世交至亲。
关于取名“抱冰堂”,卢立群早年曾对其子谈起过来源,认为是取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清正廉洁的寓意。而张之洞中年自号“壶公、抱冰”,晚年“抱冰老人”。该说是“抱冰堂”取名的几种说法之一。
这位“抱冰老人”,与湖北有着紧密的联系,光绪十五年冬,他到了湖北,先后筹建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等工厂,还创办了武大前身和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武昌幼稚园……
因为编练新军,为武昌首义准备了条件,孙中山评价他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想着这位以“布衣兴国”的晚清名臣,虽经手银两何止千万,但死后要靠致赠的奠仪安葬。感慨中,我继续向蛇山的最高处走,一路走,一路回头,抱冰堂淹没在绿树丛中。
上植龙爪花 下临紫罗兰
离开抱冰堂,我径直爬到了山顶。新铺了沥青的小路,自东向西地蜿蜒在山顶,在白茫茫的雾天里,尤为清晰。
蛇山的取名来源,因为陆游的《入蜀记》中“缭绕为伏蛇……”一说流传较广,如此称呼这山的人也多。顺着蜿蜒的山顶小路,折回来时,我看到了卢立群的小别墅。
小别墅不算大,算上院子,现存面积也就两百平米,现列为武汉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墙的两侧,有市、区两级纪念牌匾。
2006年开始,“蛇山显山透绿工程”启动后,武汉市将两边山坡大批乱搭乱盖的建筑全部拆除,只留下老省图等文物建筑和四座名人旧居,重新修复。修复后的小别墅,保留了其青砖材料和建筑风格。其用途按武汉文化主管部门的规划可作为武昌城建史或首义公园建设历史、家庭旧貌陈列等。
抱冰堂初建时的资料照片显示,小别墅早就存在,始建于1896年张之洞创办湖北新军时,比1909年建的抱冰堂和1910年建的红楼还要早。
卢立群夫妇婚后安家这里,在武汉沦陷以前,他们一直居于此,相偕联手从断瓦颓垣中开辟蛇山园林,筹建黄鹤楼。
居住小别墅七八年间,卢立群夫妇在山上种满了植被,“曲径斜坡、藤萝苍苔,东望桂树林、西傍梅花林、上植龙爪花、下临紫罗兰。”
抗战爆发,爷爷受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董必武老师的委托,通过省建设厅上层人脉李范一和厅长石瑛,以建设厅名义帮助陶铸、张执一等人,开办抗日的“汤池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培训新四军干部和游击队骨干。作为发起人之一,爷爷还设计建造了汤池训练班校舍。
武汉沦陷前,潜伏在武汉的日本特务,极力拉拢在日本留过学的、有一定社会声望和市政管理经验的人士留下合作,如与冈村宁次年轻时的朋友中华大学校长陈时、东条英机日本士官学校同学李书城、卢立群也被游说并许以汉口特别市市长,被卢立群凛然回绝,举家避走四川。
或许你未知,小别墅也是原中南财大校园所在的新军的军官俱乐部,革命党常于此召开秘密会议。据说,它也曾是新军总教习兴登堡(Beneckendorff Hindenburg)住过的度假别墅。19世纪末,湖北新军曾聘他为总教习,教授西方阵式、枪炮、营垒、桥梁、测绘等学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