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芜湖两所著名学校

辛亥革命网 2012-03-29 00:00 来源:大江晚报 作者:佚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可提及皖省的辛亥革命,就不能不说芜湖两所名满天下的学校。它们一是位于赭山,如今遗址依存的皖江中学堂;一是在二街,昔日米捐巷内的

皖江中学堂旧址(照片提供:刘传汉)

  从中江书院到皖江中学堂

  静静地矗立在大赭山西南山坡上的那座中式老建筑,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皖江中学堂旧址。它依山而建,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平房,总长60余米,宽9米,门前有一个20级花岗岩麻石台阶。两块铭牌立在不起眼处,其中的一块镌刻着“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字样。穿过一个两边堆放着柴火的昏暗通道,有五间较大房屋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当年学堂的教室。如今房屋的外墙斑驳陆离,藤蔓似的植物无所顾忌地爬上了屋顶,给人以一种沧桑感。

  它的前身是中江书院,创始于清代乾隆三十年即公元1765年,到光绪皇帝1898年下诏废除八股、取消书院、改为学堂前,最末一任的书院山长叫汪宗沂。汪氏字仲伊,是个考中进士又弃官归隐的汉学家。汪氏在官学两界名声极大,虽说是清朝体制内的人,却对革命党人十分照拂和关护。陈独秀创办的革命党人学校“公立徽州初级师范学堂”就是扯着汪宗沂这面大旗作虎皮的。汪宗沂的儿子汪鞠友嗜好诗词歌赋,绘画才艺极佳,曾佐助李瑞清在南京治理两江师范学校,在官学两界与老子同样有着名气。但这两个体制内的人都秘密参与反清活动,不仅与黄兴共谋倒清大业,而且积极协助孙毓筠、柏文蔚开展反清革命工作,曾获得国父孙中山的高度称誉。革命党人刘师培因感念汪氏父子的功绩,曾特地写了一部留传于世的《汪仲伊先生传》。

  张伯纯和皖江中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中江书院在皖南道刘树屏的主持下,改为皖江中学堂,其中学部随即迁之于绿荫丛中的赭山上,小学部更名为芜关公学,依旧留在皖南道衙址附近的东内街小学内。公元1906年初,一位名叫张伯纯的湖南湘乡人来到学堂担任督学,即今日世人所称的校长。这位前清举人,曾在光绪年间协助曾国藩幺弟曾国荃在南京督办两江学务,在教育界被世人视为翘楚。可就是这个被清廷官教两界视为翘楚的张伯纯却在1905年12月26日秘密加入同盟会,并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湖南位于中国内地,虽人才荟萃,却盛行封闭保守之风,女子缠足便是一例。张伯纯的那位生于1884年的女儿张默君天赋极高,7岁时曾当着叔伯辈的大人面,痛斥缠足的残忍,畅谈放足的理由。张伯纯不仅大为诧异女儿的言论,而且积极鼓励她不要理睬那些城乡间穷酸文人的讽刺打击。湘乡有个秀才写出歌谣:“怪湘乡,弯弯张,半截小观音,赫赫威名扬;道是千金小姐,实为大脚婆娘。”张伯纯帮助女儿修改成《天足吟》一绝予以回敬:“悲悯人天动百神,苍凉大地起沉沦。秉彝毕竟同攸好,还尔庄严自在身。”由此可见,这位举人早年思想就颇为先进。在担任孙中山秘书长后不久,同盟会首领们就策划起事于长江下游,芜湖成为他们关注的中心点之一。于是张伯纯从东京来到芜湖,名义上担任皖江中学堂督学,其秘密身份是同盟会长江下游支部长。凡安徽、江苏、江西、上海的反清组织均隶属于他的领导和指导。于是学堂成为了几个省市的辛亥革命的中心据点。

  张伯纯担任督学之后,在原先开设的伦理、经学、国文、历史、算学、英文6门课外,还增设了东语(日语)、心理学、地理学、教育学、音乐、体操等。聘请的老师颇多是革命党人,安徽公学陈独秀、刘师培、苏曼殊、周震麟等都曾到中学堂兼教。在反清革命事业上,张伯纯不愧为“暗战”的高手。他总是在茶馆或酒楼间单独召见安徽、江苏、江西和上海反清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将孙中山和黄兴等同盟会主要负责人的秘密指示传达下去,并委派几个不被众多革命党人所熟悉的人作为信使,来往于芜湖与日本东京之间,向孙中山或黄兴等人汇报长江中下游的反清革命情报,以致于清廷走狗两江总督端方总是把警惕的眼神盯向芜湖的“安徽公学”,而对皖江中学堂的总指挥的作为毫不知觉。后人曾赞誉:张伯纯是辛亥革命期间坐镇芜湖的秘密战线首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