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走过——张静江故居

辛亥革命网 2011-10-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南浔东大街的张静江故居,进入“尊德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这副对联,字写得雄健挺拔,气宇轩昂,一如中山先生的气质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在南浔东大街的张静江故居,进入“尊德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这副对联,字写得雄健挺拔,气宇轩昂,一如中山先生的气质,而那副对联的内容,却使人联想到对联所赠对象的传奇色彩。

  张静江(1877—1950),又名人杰,佛号饮光,别号卧禅,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年少时有侠胆义举,屡为乡人所道。一九O二年被荐为一级参赞,随法国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的经费,孙中山与他初遇时,就称他为奇人,后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四字相赠。在孙中山遇到困难时,他总是鼎力相助,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权,并阴谋称帝,张静江追随孙中山反袁,进行“二次革命”,全力支持陈英士就任讨袁军总司令,还亲自策动攻打上海制造局。“二次革命”失败后,张静江被迫流亡日本转道巴黎,继续从事芋命联络工作,后又到日本协助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担任财政部长,负责筹划经费,还在孙中山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时,回到上海与人创办证券物品交易所,为革命经费开源,孙中山先生对他的所作所为有过很高的评价:“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周谷城《中国通史》)。

  站在这座一个多世纪前建筑的江南古宅中,使人不禁生出世事沧桑的感慨,那些曾经在这古宅中来来往往的身影,如今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也都烟消云散了,唯有这座古宅,成为百年风云变幻的见证。故宅现在三进,厅堂高大宽敞,厅堂之前又有天井巧筑其中,一步三折,以小见大,充分体现出江南的灵秀幽雅,是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

  故居陈列着反映主人生平事迹的照片、书札和有关文件,以及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蒋介石、陈布雷等人的书札,有主人家庭生活的合影、家庭收支的帐本等等。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浓缩在这些文字和图片的记录中。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  出现了许多吒咤风云的人物,有些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隐了、淘汰了,有些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追随并引领时代前进。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纷繁复杂,也决定了身处其中的弄潮儿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这百年的风云变幻,把五千年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浓缩地再现了一遍,那种人事的更替,观念的冲突,心灵的搏斗,无不展示出臼日圃一个民族在寻找现代化之路时显现出来的痛苦、迷惘乃至奋斗的场景,我们有美好的追求和伟大的梦想,但我们承受的痛苦是如此剧烈,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如此巨大,当这沉重的一页翻过以后,我们能否用理性的思维、宽阔的胸襟、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动力,去实现这个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

  实际上,张静江一直是抱着实业救国的宗旨来从事建设的,早在欧洲和孙中山相遇时,就听闻了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进而全力以赴地支持孙中山,他曾写一信介绍孙中山到美国活动时,到纽约通运公司他的妻舅姚淑兰总经理领取活动经费三万元,孙中山到纽约后果真兑现,张静江的侠胆豪举由此可见一斑,这也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

  张静江值得记述的是在浙江省政府主席任内修筑浙赣铁路,那时他就采用了不同的融资手段和方法,分别为嘎营、省营及民营解决铁路建设所需资金,这时已经有了股份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灵活措施,这也是张静江兴建电厂、自来水公司、发展交通、通讯等有效的方法,可以说,张静江是一个富有经营头脑的实业家。一九二九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性经贸文化盛会,他采用发行奖券的办法自筹经费,一时万商云集,万人空巷。一个城市的建设,一个城市的品位,一个城市的旅游业等,通过一个系统的活动整合就得到了提升。不言而喻,这是需要统领全局、细密筹划的宏观头脑的,博览会的成功经验,即使在今天,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并能成为现代大型经贸文化活动的典范,张静江确是一代理财高手。

  近代浔商中不乏既是理财经营能手,又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儒商,他们生逢欧风东浙的世纪之交,又有着一般传统商人所没有的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勇于吸收新的事物。在近代历史上,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商人群体,南浔也就成了经济繁荣、思想活跃、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他们中很多人都出国留学或考察过,不仅是日本,还有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同时,又和统治阶级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随时掌握天下大势的动向,这些人很有宏观头脑,这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的一种结果。

  在第二进厅堂的板壁上,悬挂着六块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的板屏,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笔,系用银杏木镌刻,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从这里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

   张静江自幼喜爱书画,有很长一个时期,潜心书画,书崇唐代李北海、元代赵孟烦,画仿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鉴,并自有风貌,故居中陈列着书赠陈立夫的对联“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另外还有自己画的山水画,和赠戴季陶的对联书法,以及国民党元老、草书大家于右任的草书对联。

  故宅原分东、西两落,宅后有园林“东园”,  园中荷花厅称“绿绕山庄”,荷塘曲池,绿树成荫,但大部分毁于30年代战火,呈现在眼前的只有残存的一段墙门和一个荒废的水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只有墙头青青的野草在诉说那些如烟的往事。荒凉的废园其实也是一种风景,它使人在自然之外,去领略一幅历史的画卷,感受曾经有过的风雨和硝烟。

   现在故居所看到的就是遗留下来的三进厅房及侧楼,但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气象,厅堂的两座门雕,就雕刻得非常精美,有人物、瑞兽和花卉,实在是优美的画卷,门楣上行书“有容乃大”和隶书 “世守西铭”都出自南浔近代实业家、收藏家周梦坡的手笔,前者舒徐有致,后者严谨端庄,和整座门雕浑然一体。

   前厅的“尊德堂”三字是南通籍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所书,字圆润苍劲,疏朗俊健,深得颜鲁公笔意。抱柱联是清状元、学者翁同和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在这样的建筑中漫步,就好象在和一个个历史人物对话,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故事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当离开的时候,身后的大门也就悄悄地关上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