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会欣:悼念冯天瑜先生

辛亥革命网 2023-01-13 09:19 来源:武汉大学 作者:郑会欣 查看:

今天上午翻阅手机,突然见到冯天瑜先生去世的噩耗,不胜震悼,不禁回忆起与先生交往的几段往事。

  今天上午翻阅手机,突然见到冯天瑜先生去世的噩耗,不胜震悼,不禁回忆起与先生交往的几段往事。

  冯天瑜先生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196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即任教于武汉教师进修学院,1976年任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后相继在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著述等身,他是上世纪80年代推动文化热的先驱人物,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中国文化史学者。

  冯天瑜幼承庭训,聪慧过人,文革中他曾发表一篇《孔丘教育思想批判》,得到最高领袖的赞扬。1976年中共中央中发4号文件中有一段最高指示说:「要批孔,有些人不知孔的情况,可以读冯友兰的《论孔丘》,冯天瑜的《孔丘思想批判》,冯天瑜的比冯友兰的好。」冯天瑜当年只有30多岁,一时曝得大名,坊间盛传「小冯压倒了老冯」。

  我本与冯先生素无交集,只是因为后来他要为其父的收藏编辑一本书,才让我与冯先生有了联系。

  冯天瑜先生的父亲冯永轩,早年入武昌师范大学,受名师黄侃指导,奠定了扎实的古文字学基础,1924年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又得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诸位大师的亲炙。冯永轩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他平时还热衷收藏晚清及民国时期名人的书画及墨宝,极为珍贵。冯永轩先生去世后,这批藏品即由他的几个子女收藏。后来冯天瑜先生劝说冯天琪诸兄长,决定将其收藏的书画墨宝编辑成书,交由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即为《近代名人墨迹》。

  我自1990年起即担任饶宗颐教授的学术助手,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前,冯先生希望恭请饶公题耑书名。出版社不知通过甚么方式辗转找到了我,冯先生也专门给我来信说明情形,我便从中帮忙,竭力劝说饶公为此书题名。记得第一次书名题好后,出版社及冯先生觉得不是太理想,但又不好意思说。我又请饶公再写一幅,这种事一般很难开口,但饶公并未在意,很快又重写了一幅,得到出版社与冯先生的莫大喜悦,我能为该书的出版尽一分力,也感到非常高兴。

  《近代名人墨迹》出版后冯先生即寄赠两部到中文大学,一部馈赠饶公,以答谢他的关爱,另一部则送给我留念。我细心翻阅此书,发现内中收有屠寄先生的一幅对联,因为屠寄是我太太表姐表哥们的曾祖父,我就将此幅对联拍下照片寄给他们。屠家的后人均未见过先祖的遗物,突见此墨宝,非常高兴,曾委托我与冯先生联系,询问这幅对联的来历,并试探能否出资转让。因此我便与冯先生通过一次电话。冯先生说,他不清楚父亲是如何得到这幅对联的,而且明确回答父亲的藏品不可能转让,但他可以馈赠一部画册给屠家后人。

  2005年,厦门的一位王维生先生找到我,说他们已与厦门大学文学院合作,并得到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准备在厦门市的国家重点公园白鹭洲公园东边篔簹湖侧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书院,名字就定为篔簹书院。篔簹为竹之雅称,书院建于竹林环水、桃李缤纷的市中心,其宗旨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王维生来信称筹备处盛情邀请饶公担任书院的名誉院长,并恳请饶公为书院题名,对此饶公均欣然应允。其后我曾陪同维生兄亲自到香港跑马地饶公家中拜访饶公,并恭送骋书,随后还陪同王先生到香港大学参观了成立不久的饶宗颐学术馆。

  2009年11月底,厦门的篔簹书院正式成立,并以此机会召开第一届海峡两岸国学研讨会,邀请两岸三地众多著名学者参会。维生兄亦致函邀请饶公和我一同与会,但饶公因年迈不易远行,便命我一人前去,并代表他向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到了厦门,我才发现冯天瑜先生也应邀参加这次盛会,我虽然以前曾与他通过书信及电话,但见面这还是第一次,先生谦逊儒雅,深具大家风度。数天会上会下交流,我与冯先生多次交谈,分外热情。我将刚出版的拙着《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呈赠先生,他亦馈赠大着《「封建」考论》予我。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到香港,在不少学术会议上都曾亲眼所见两岸学者为封建主义这一名词的定义争论得不可开交,我虽然并不赞同所谓「秦汉之后皆封建」这一论断,但却不知如何分析和判定。今见冯先生的论著,真可谓醍醐灌顶,顿有耳目一新之感觉。冯先生不仅学问深博,而且还擅画画,他的速描可谓一绝,这也是我在会议中才得知的。一天会后,他突然交给我一页纸,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开会发言时他为我画的一幅速写,真是意外的惊喜。

2009年11月,在厦门与冯天瑜先生第一次见面。

  2011年10月,香港有关单位邀请武汉市政府在香港中央图书馆联合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大会,主办单位特别邀请武汉方面章开沅、冯天瑜、马敏等著名学者莅临报告,我亦有幸作为香港学者被邀请出席,并与他们同台报告。记得我报告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报告结束后,得到章先生和冯先生的赞誉,这是我与冯先生的第二次相聚,虽然时间很短,但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6年我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朱英诸兄的邀请,到该校进行短期访问,我原本计划趁此机会再次拜访天瑜先生。我曾托武汉大学的朋友联络,但听说先生当时正在医院休养,不方便见面,后来才得知他正在与癌症抗争,然而我却错失了一次当面聆教请益的机会。在这之后我一直没有机会与先生见面,直到前两年有个朋友将我拉入一个微信群,赫然见到先生亦在群内,即冒昧向他问安。冯先生亦非常高兴,很快我们就私下建立联系。虽然暂时无法见面,但无往弗届的网络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经常看到他发表的文章,我也不时将一些消息和电子书传给他,并将个人的新作送呈请教。我说起前次去汉时无法相见的遗憾,他即说没关系,等到疫情结束后欢迎再次访问武汉,重叙友情。

  去年11月世界杯开锣,冯先生每天都在微信中发布他对比赛的预测,他的预判基本上都正确。12月4日他在发给我的微信中说:「我把球赛预测作为一种思维体操。要领:(一)据之以实情、实势的把握(故必须掌握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过往事实);(二)以理性思辨判之,这里须排除个人好恶、利益驱动的干扰;(三)信从必然性,又重视偶然性,必然寓于偶然之中,因而不迷信强者一定胜弱者,但强弱之势必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然又勿迷信于此,不坚执于通识性的强弱对比,有些事物隐忍未发,有外弱而内强者,有外强中干者,这要求我们磨练由表及里的透视力。总之,预测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需要重申----切勿自以为神机妙算,凡胎肉眼,哪里能『神测』。」他接着又说:「有朋友要我预测时势发展。大局走向,那已超出『游于艺』的测球范围。浅见是有的,自信有三两分道理,却因没有把握而又会触忌,故不便细说,放在肚子里发酵吧。」我为他的预测结果深感佩服,更为他的精密思维击节赞叹。

  12月底突然在一个群中得知冯先生病重急需输血,紧接着在朋友圈中有多位朋友发出呼吁,寻求血源,大家都在为他的病情而焦急奔走。不久又收到消息,说血源已经解决,冯先生业已转危为安,正在为他能挺过这一关而感到万幸之际,今天上午还是接到噩耗,说上午九时许还没事,人也很清醒,但一个小时之后心贜就停止了跳动,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与先生虽然只有两次相见,但他的音容笑貌、道德文章却永远留在心中。今日病失良师,谨叙数言,以寄托对先生的悼念与哀思。

  书于2023年1月12日19:3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