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滦州起义烈士祠、纪念碑

辛亥革命网 2021-02-05 10:28 来源: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 作者:刘明月 赵玉良 查看:

泰山的奥区,激湍奔流的西溪岸边,拔地擎天的凌汉峰下,就是“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牺牲将士纪念祠”。它是冯玉祥将军为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死难烈士而建造的。

  泰山的奥区,激湍奔流的西溪岸边,拔地擎天的凌汉峰下,葱茏苍郁的密林深处,就是“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牺牲将士纪念祠”。它是冯玉祥将军为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死难烈士而建造的,祠周围松柏葱郁,风景秀丽,僻静幽雅。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驻河北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协统蓝天蔚与第六镇编制吴禄贞计划举兵响应。是年11月,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张绍曾亦被调去职。接着,第二十镇第一、二营管带王金铭、施从云等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宣布滦州独立,正式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袁世凯调第三镇统制曹锟配合通永镇总兵王怀庆领兵镇压,起义失败。

  这纪念祠是冯玉祥先生1932年退隐泰山期间,为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死难烈士而修建的。当时选择了普照寺东这片幽静的山林,征得普照寺住持僧义澄的同意,并请著名教育家范明枢等人作证人,办理了使用土地的字据。此字据刻石嵌在东殿西墙外,原文如下:

  立字据人普照寺住持僧义澄,今因冯焕章先生在寺东北隅山坡下建造革命烈士祠一所,用本寺地壹大亩五分六厘,并情愿捐助本寺大洋叁百叁十元,作寺中常年岁修之资,本寺亦愿将该地作祠堂永远之地基,恐口无凭,立字为证。

  立字据人普照寺住持僧义澄

  证明人范明枢、刘玉贵

  冯焕章先生代表王作舟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九月五日

  烈士祠创建于1933年,建筑群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总面积为2400平方米。那时,在冯玉祥率领下,全体官兵以这一亩多基地为中心,在四周劈山凿石,削高补凹,扩至3亩多。由王作舟(原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副官处主任)总管负责建筑祠宇。冯先生亲自出资、督工、监造,经过数月紧张施工,建成殿宇三座、过厅一座;接着砌起祠院墙,建起正门(面南)和东西两门。

  由南面正门入,为前院,建前厅3间。厅建在长12.45米、宽10.50米的平台上,厅通高9.50米,建筑形式为七架梁十二檩仰瓦棚歇山顶。周有环廊,廊宽2.70米。此厅玻璃窗,格局明敞,与旧祠庙的形式大不相同,内供祭典时用。祠院内台阶整齐,高低有序,前后共三层,此门内为第一层,过厅左右为第二层,正殿前后左右为第三层,布局十分合理。

  由厅后门入中院,便是东西配殿。两殿相距14米,建筑样式同,均为五架梁五檩卷棚硬山顶,面阔10.20米,进深6.20米,通高6.05米,东配殿祀在北伐战争中被张宗昌杀害的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兼副总指挥郑金声烈士。东殿内尚存冯玉祥撰文的《郑金声被难记碑》和宋哲元撰文的《郑振堂烈士碑》(郑金声字振堂)还有邓长耀题写的《郑振堂碑赞》。殿内墙上刻嵌着冯基道题的:“如生”,张人杰题的“浩气凌云”,刘治州题的“为国除奸,为民请命,浩气磅礴,炳著日星”,彭国政、李登州、马冠军、庞鸿志同题的“舍生取义”,范明枢、薛笃弼、余心清、王承曾、李风鸣、王致义、戴树动、王玉玺、陈廉夫同题的“杀身成仁”。西配殿祀1929年讨伐张作霖而牺牲的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郭松龄夫妇;西殿内简存冯玉祥撰文的《郭松龄被难记碑》和《张绍曾被难记碑》;西殿内墙上还刻嵌着吉鸿昌题的“国魂”,张树声题的“……诸公一瞑应千古,肝胆常照烈士祠”,邓长耀为张绍曾、郭松龄题的“威灵赫两英贤,志决身歼姓氏传。祠宇常新留岱麓,芯芳笾豆万斯年”。李炘、李兴中、秦德纯、张吉埔、邓哲熙、陈继淹同题的“我们应当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奋斗”,程希贤、韩多峰同题的“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并垂不朽”,徐默生、赵澄之等五人同题的“烈士精神不死”。

  后院是正殿,面阔10.20米,进深6.35米,通高5米,为三柱五架梁六檩前廊式简瓦硬山卷棚顶。正殿内原设立滦州起义先烈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戴锡九、董锡纯、张振甲、孙谏声、王踽臣、黄云水九人牌位;同时,还建造了很多碑刻,分别立于殿内和祠院内。抗战期间,遭日伪破坏,以上牌位已无存。1982年经泰安市文物管理部门修整,现正殿内尚存冯玉祥撰文、王易门书《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碑》、鹿钟麟题写的《王公子钺施公燮卿雨烈士赞碑》,殿内中悬挂着薛笃弼、黄少谷同制的“藉慰英灵”匾额,东西墙上分别嵌有冯玉祥先生隶书碣:“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正殿前地面铺设美观庄重,用花岗石子和瓦片铺成的抗日救国字句已毁。

  祠宇建成后,冯玉祥派人从曹州买来梅花百株,植于祠前。冯先生亲手题写“梅花岗”三个大字镌刻在祠内前院巨右上,以梅花的冰艳清香、傲霜斗雪,象征英烈的铁骨忠心。祠院内还植有松、柏、橡、槐等各种乔木,更显得祠院清秀幽雅。

  杨绍麟在《烈士祠落成纪念题词》(刻在祠门内东侧的“卧虎石”上)中写道:

  王金铭、施从云、郭松龄、张绍曾、郑金声及其他辛亥滦州起义者十六人,虽被难之情形、死事之先后不同,要皆为国为民重义而赴难者,其磅礴之浩气,光明之荣史,诚不可淹没也,是以冯焕章节衣缩食,不惜巨资,筑祠以记……植松柏梅萼数千株,山环水抱,雄伟辉煌,大有史阁部梅花岭之风韵,……使诸烈士享祀东岳,与泰山并垂不朽,且可昭示来兹,使后世之人闻风兴起。

  兴建泰山滦州起义烈士祠,受到全国许多爱国人士的声援和大力支持,滦州起义烈士的忠勇行动,受到全国许多爱国人士的缅怀和哀挽。李宗仁送的挽词是:“百世名犹存,众所瞻依,祠巍泰岱;三代道未泯,闻兹义烈,气肃冰霜。”镌刻在祠东门外巨石上。长沙李维城题的烈士祠落成纪念诗:“百折不摧行所安,同仇处处驱腥膻。黄花岗外添新泪,式数真能重泰山”;“家难国殇感若何,英雄今古本无多,精魂化鹤归来日,好教泰松舞且歌”二首,刻嵌在过亭东墙外。

  此外,祠门前西侧石上刻有刘熙众一副挽词:“诸公豹皮已留,黄土泰山真并重;虹气精常贯日,白衣水至今寒。”在烈士祠大门外石路两侧,刻有斗大的“佛”字和“寿”字,冯先生在鹿钟麟隶书大“寿”上方题曰:“人欲得寿须要为大多数人们牺牲寿命”。在“佛”上方题刻了“佛心慈善,但不能替人们谋福利保国家”。在烈士祠石路两旁还有冯先生的如下题刻:“如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必亡”、“若不信辩证的唯物论则我民族不能复兴”“不平等的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大欺小、强凌弱、富压贫、男轻女均非人也”、“行利他”等石刻,有的曾经日军轰炸。现由泰安文物管理部门根据原拓片复制成碑,陈列在普照寺院内。

  烈士祠落成典礼,由冯玉祥先生主持,以乌牛、白马、猪、羊四牲祭告亡灵,仪式很隆重。据冯玉祥的女儿冯弗伐女士回忆:在举行落成纪念仪式中,还有各省、县送的木制挽词,挂满了过厅和三殿内,后因泰安沦陷后散佚。

  冯玉祥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后,他建议南京政府拨款在泰山建立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1935年底获准兴建。纪念碑建在普照寺南,环山路北约100米处,呈塔形,全用泰山花岗石筑成。纪念碑立在长29.5米,宽26米,高2.5米的高台上,四面立砖柱,柱间用鹅卵石砌成花墙,东、南、西三面有门,纪念碑由底座、碑座、碑体、碑首四部分组成,底座方形,高1.10米,边长11米,用长条石砌成,四角立石柱,柱间饰有华板,四面留门,碑座方形,分3层,层层抹角,碑体四角用长条石镶嵌,上置冰盘式出檐。碑首呈上窄下宽四棱体状,南面刻“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一个隶书大字,是冯玉祥将军的手书,落款是“民国二十五年九月”。顶部有一冰盘式盖石,上插一画戟(避雷针)。碑体原四面皆有文字,文革中被磨掉,碑首南、西换刻上了口号。1983年9月去掉口号,刻上原来的题字,并将碑字涂以红色。此碑高大雄伟,在泰安火车站和城区可看到它的伟姿。

  1936年9月纪念碑举行落成典礼时,韩复榘、王石清、周子恒等人皆礼服盛装参加仪式;唯冯玉祥先生把自己当年的士兵符号(军衔)佩戴在将军服的左上方,参加典礼,表示怀念滦州起义时的艰巨斗争,表示永远不忘士兵生活。整个纪念碑给人一种伟岸超拔的印象,象征着先烈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功业与日月争光,英名共泰岳齐寿”。使其英灵与泰岱永垂不朽。

  (作者刘明月,泰安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赵玉良,泰安市政协文史科副科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