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青岛中山路

辛亥革命网 2015-09-11 11: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青岛的中山路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闻名全国的商业街,曾经是青岛的“名片”,也可以说是青岛商业的“母脉”。

  青岛的中山路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闻名全国的商业街,曾经是青岛的“名片”,也可以说是青岛商业的“母脉”。

  青岛自建置以来,曾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来此游览居住,并留下了大量描写青岛的诗文。从中寻得“原汁原味”的青岛中山路。

  1、定位为“商业通衢”。1934年11月,郁达夫曾在《青岛巡游》中畅谈对青岛的印象。文中提到:“青岛的特色之一,是在她的市区的高低不平,与夫树木的青葱。都市的美观,若一味平直,只以颜色与摩天的高阁来调和,是不能够引人入胜的;而青岛的地面,却尽是一枝枝的小山,到处可以看得见海,到处都是很适宜的住宅区。就是那一条从前叫弗利特利希大街,现在叫中山路的商业通衢,两端走走,也不过两三里路,就到海边了。街的两面,一走上去,就是小山,就是眺望很好的高地。”

  1935年夏,女作家苏雪林曾在青岛居住了一个月,后来她写下了长长的《岛居一月记》。整个游记由15篇文章组成,对其在青岛游玩过的中山公园、汇泉浴场、崂山各处、栈桥等皆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全文出现中山路的只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自福山路出发,到中山路买了些面包、糖食、水果,然后折回,沿海岸向目的地(太平角)驶去。一路景物幽美,比城市中心一带果然另有一种韵致。”

  梁实秋在《忆青岛》中回忆的与中山路有关的事,也是与“吃”有关。他在文中写道:“说来惭愧,‘饮食之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总是不能忘情口腹之欲。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德国人佛劳赛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为是国内第一。”他还说,“青岛虽是一个摩登都市,究竟是个海陬小邑,这里没有南京的夫子庙,更没有北平的琉璃厂。此地虽无文化,却无妨饮食征逐。一班青岛大学的文人戏称为酒中八仙,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不是顺兴楼(北京路),就是厚德福,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

  在斯诺夫人威尔斯《续西行漫记》的最后几部分里,可以找到了尼姆·威尔斯所描述她和斯诺的“青岛之行”。“在德人建筑的都市青岛的海滩上,我们消磨了几日,在那里我在‘精美馆’(即中山路“吉美饭店”)里尽量地吃了许多美国式的冰淇凌圣旦。这时要预定仍然停靠青岛的几只船舶的舱位,是非常困难的,但终于爱德华(斯诺)到上海去采访战讯,而我回那时已在日人占据下的北平。”

  2、中山路带动其他景点。黄哲渊在《离乱十年》里,谈到自己对青岛的最初感受:曾言及青岛城区老街的美。 “至于商业区的中心主干——中山路,也和别的热闹都市差不多。汽车在那里兜了一个圈儿,便转人风景区去观海听涛了。我们第一个到的地方,便是海军栈桥,可惜这里全为美军借用,只好站在桥北的公园,遥遥的欣赏而已。栈桥南端的回澜阁既然不能进去,我们只得牵着孩子们慢慢地走到接收纪念亭。据说这个纪念亭是一九二二年我国自日本占领者手中收回青岛时所建筑的,这个亭子高高地矗立在海滨,远远与市政府的大厦相对,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壮气象,很能表示大中华的伟大不可欺的一种精神。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青岛,把这个亭子改成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碑,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李市长自崂山进驻市内,又把它改建成了胜利纪念碑,正面刻着“山海重光”四个大字,东北西三面,雕了一篇纪念青岛抗战胜利的长文。这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物。由于这个纪念亭的三次转变,可知青岛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已经三易沧桑了!我们倚着围栏,看碧绿的海水,看海水击打着海滩,风掀浪作,有色有声,我们看得几乎不忍离去。站累了,我们乘车到海滨公园。海滨公园围傍着海滨,正门为古式的牌楼,油漆得朱红碧绿,上面覆以琉璃瓦。园内地势起伏,松林一片,碧海苍松,配合得非常可爱。靠东有古色古香的山东产业馆和水族馆,这时都一一的开放了。少麟和少渊对于产业馆的红绿小电灯,非常感兴趣;对于水族馆里的各种各类的活鱼,更欣赏得目不转睛!因为时间的限制,今天不能仔仔细细的游览,只好走马看花,仅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新而美的印象,好在今后是住在青岛的,任何一天,只要有便,便可以来参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