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光复南京时的纪念性建筑(2)

辛亥革命网 2012-04-0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宏 周安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满清王朝的第一枪。各地随即也爆发了武装斗争,江南重镇杭州、镇江、苏州、上海等地陆续为起义军占领。江浙

  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

  雨花台是金陵城郊的南大门,素来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11年11月8日,守备金陵的清朝新军第九镇数千官兵,在该镇统制(相当于师长)徐绍桢的率领下揭竿起义,遂将枪口转向昔日的清统治者,这支义军当天便从南郊驻地秣陵关向金陵城进发,在雨花台麓与清军江防营发生了激战。由于起义军武器弹药匮乏、伤亡较大等原因,只得在次日向镇江一带退撤。该镇起义官兵随后便与江浙联军共同奋战,徐绍桢还被推举为江浙联军总司令。

  11月下旬,江浙联军在紫金山一带与清军作战的同时,再次攻打了驻守在雨花台一带的清军张勋部队。当时双方殊死拼搏,战况一度颇为激烈。联军官兵顽强机智,猛攻敌阵,其中还有一支以浙江嵊县女子尹维峻为首的女兵敢死队。12月1日,官兵们终于拿下了这座清军控制的军事要地,接着又乘势攻克金陵南门雄关——聚宝门(今中华门)瓮城,开始攻打盘踞在城内各个据点的清军。12月3日,南京完全光复。

  后来人们将在雨花台战斗中牺牲的200多位烈士遗体,连同死去的军马,一起安葬于雨花台东侧梅岗的山坡上,并且立碑纪志。该合冢从外形上看,垒筑成两座较大的土坟状。1949年以后,南京市人民政府多次对此拨款修缮,1999年还在这里新建了一座花岗岩弧形照壁,使之成为又一处凭吊瞻仰的人文胜地。

  粤军阵亡将士墓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告在南京诞生。被赶出南京不久的张勋在妄图复辟的清朝势力授意下,利用南北议和之际再次率兵南犯,攻打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随即下令组织部队北伐。其中临危赶到的粤军,在1月上旬渡江北伐积极迎敌。士气高昂的官兵沿着津浦线一路上力克固镇、宿州,而且愈战愈勇,势如破竹,终于与兄弟部队在2月中旬收复苏北重镇徐州。张勋的辫子军节节败退,清王朝回天乏力,不久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

  人们将此次北伐征战中牺牲的61位粤军官兵忠骸,安葬于金陵西郊的莫愁湖西南侧。整个墓园呈中西合璧式风格,正门朝南,入门后有树木夹道。园内每位牺牲者一穴,墓地不起坟包,皆平列于地上;每座墓上还平嵌长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烈士姓名。1912年3月,孙中山特地亲笔敬书“建国成仁”四个大字,镌刻成碑立在众墓之前,旁边还树有辛亥革命元勋黄兴亲笔题写的“粤军殉难义士之碑”,而墓碑祭文则由时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的姚雨平撰写。墓园正中另外建有一座铅顶石柱六角亭,以供人凭吊之余小憩。

  在历经30多年的沧桑变迁后,这座建于1912年的墓园已经“碑残墓毁,蔓草丛荆,沦为乡人饲鸭之场”。1948年,国民政府曾为此拨款予以重修,并将当时粤军出发前因制造弹药而身亡的炸弹营营长周达,与原先61位将士遗骨合葬于一个大墓莹中。而一旁树立的《重修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记》石刻碑文,则由国民党要员邹鲁撰写。“文革”时期,该墓遭到毁坏。后来在邓颖超、廖承志等人的关怀下,1979年又重新予以修建。英烈虽已故世,然而风范常存,蹀躞于此更加令人兴景仰之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古都南京与辛亥革命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它是民国开都之地,如今尚存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府办公地、临时政府参议院大楼以及中山陵等一些相关的历史建筑。本文所述的“建国成仁”粤军阵亡将士墓、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现已分别成为江苏省或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徐绍桢这位光复金陵时的功勋,1936年在沪上病逝后便安葬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的小白龙山麓,而当年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一度就曾设在这一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