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光复南京时的纪念性建筑

辛亥革命网 2012-04-0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宏 周安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满清王朝的第一枪。各地随即也爆发了武装斗争,江南重镇杭州、镇江、苏州、上海等地陆续为起义军占领。江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满清王朝的第一枪。各地随即也爆发了武装斗争,江南重镇杭州、镇江、苏州、上海等地陆续为起义军占领。江浙联军开始乘胜追击,向两江总督署所在地江宁(今江苏南京)进发。金陵光复后,人们还在南京市郊建立纪念塔、烈士祠和墓地等,藉以更好地寄托哀思,缅怀那些浴血奋战、献身国事的革命先烈们。

  天堡城的阵亡将士纪念塔

  1911年南京东郊紫金山地区,驻扎着清军将领张勋、铁良等人的江防军和旗兵。而海拔200多米第三高峰三茅峰的天堡城一带,不仅地高势险,而且还由配备了重炮、机枪的江防三营、旗兵一营严控把守,旨在瞰制金陵。

  11月下旬,辛亥革命联军各路人马全面进攻南京。联军总指挥部决定分兵两路,一路以朱瑞为首的浙军、林述庆为首的镇军和黎天才为首的粤军等部将士,力图消灭东郊紫金山地区之敌;另一路则由刘之洁为首的苏军等部官兵,主攻南郊雨花台一带的清军。江浙联军在天堡城附近与敌人血战多日,但因天堡城地势险峻、自身始终处于不利态势,在付出较大伤亡代价后仍然进展不大。11月30日,浙军指挥官朱瑞决定组织192人的敢死队,分别由叶仰高、张兆辰率领两路队员冒雨围攻天堡城,终于在次日击溃负隅顽抗的清军,一举攻克这个扼守金陵的军事屏障。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人们遂在钟山天堡城旁建造了一座辛亥革命光复南京阵亡将士纪念塔。据1922年出版的徐寿卿《金陵杂志续集》等史料记载,该塔身高约数丈,耸立于苍翠葱郁的万木丛中,“因初次光复南京,惟浙军夺天堡城最力,其阵亡亦最多,事后建塔志功,以为永久纪念”。

  可惜到了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这一带建设紫金山天文台,该纪念塔因此被拆除。如今人们只能从昔日留存下来的老照片中,得以窥探它的雄姿丰采。

  中西风格的浙江烈士祠

  在1911年光复金陵之役中,以司令员朱瑞率领的3000余名浙江官兵,组成浙军援苏支队,与来自其他地方的部队合作,先后攻克了孝陵卫、紫金山、幕府山、北极阁等地,为战役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浙军浴血作战,牺牲人数较多,因此1912年浙江当局拨款在南京建立了这座烈士纪念祠,并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公祭,以慰英魂”。一些浙江父老乡亲,深为故乡儿女的壮举所感动,也为此捐资出力。

  浙江援军烈士纪念祠建于南京汉西门(今汉中门)棋盘城,地处享有“西城之冠”美誉的乌龙潭东南面。民国时期有关南京的一些典籍文献中都曾提及过。整个建筑呈“华洋折衷式”风格,正门上写有“浙江烈士祠”五个楷体大字。进门后迎面立有一座碑亭,石碑阴面镌刻着每位英烈的姓名及其牺牲地点。该碑亭的两侧,还悬有浙江援苏支队司令朱瑞在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题写的楹联:“典録飞华,游子思故乡,迎送应歌小海典;神弦激乡,有人竦长剑,凄凉还赋大招篇。”碑亭之后不远处,便为烈士纪念堂,“烈士虽死,烈士之名永垂不朽焉”。祠堂两旁楼台,布置井然,祠后还有一座洋楼,旁存一个水池,连通后面的乌龙潭。人们凭吊之余登楼眺望,可以饱览虎踞龙蟠之大千气象。民国文人马元烈在《首都名胜》中记述:浙江烈士祠虽然占地面积不广,然而其中布置却颇为可观,“非莫愁湖上之烈士墓所可比也”。

  笔者从史料中还得知,浙江烈士祠自从建立之后,便成为古城南京的一处人文胜迹;但在上世纪20年代曾因驻有“东北陆军工程队”,一度不对外开放;后来房屋又为济民职业学校所占用。1935年,经浙江旅京(南京)同乡会的呼吁和努力之下,该祠房屋终于被收回。是年3月24日上午9时,浙江旅京同乡会重新在此公祭这些先烈,浙江省政府也派代表前往敬献了花圈,在南京发行的《中央日报》曾对此进行过连续报道。该祠到了1948年前后尚存,后来在城市建设改造中消失了,成为辛亥革命光复南京历史中的一个难忘追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