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龙山滦州起义纪念建筑(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1 00:00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查看:
今日,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递进三层,第一层是“辛亥革命滦州起义诸先烈纪念碑”,背面镌刻《国民政府优恤滦州殉难诸烈士明令》全文,第二层为“先烈衣冠冢”,汉白玉雕成的六棱形,横排纵书14位烈士的姓名以及追赠的职衔。第三层为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纪念塔,曾经被毁,重修后塔身四周恢复国民党党徽,冯玉祥手书一人多高的隶体大字:南面为“精神不死”,北面为“浩气长存”。
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纪念塔
河北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秘书长唐向荣称,“滦州起义正是呼应辛亥革命的北方革命,就在北京附近发生,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对宣统退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京津稍缓,树帜于滦州”
说起滦州起义,唐向荣就会异常激动,从1956年开始研究辛亥滦州起义,他记得当时经历过滦州起义的老人,89岁的清朝末年的举人张采丞告诉他说,“我是眼睁睁看着改朝换代,亲眼看到那些勇士的血浸透了滦州城的城墙”。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唐向荣多方收集有关辛亥滦州起义的资料。要说到滦州起义,首先要说到之前的滦州兵谏,总之,滦州起义是一次仓促的革命,和那个时代的很多社会活动、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相似之处,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待。
1911年,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奄奄一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除在南方各省不断发动起义外,积极在北方策动革命。滦州地处京畿之内,是京、津沟通东北各省的咽喉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向荣称,“正是基于这些,孙中山在领导北方革命时就制定了‘京津稍缓,树帜于滦州’革命大计,一场以滦州为中心的北方革命布置、展开”。
“辛亥革命滦州起义诸先烈纪念碑”
1911年清政府举行永平秋操,后来辛亥滦州起义的基干部队新军第二十镇的一、二营就驻扎在这里。1911年10月l0日,辛亥革命首先在湖北武昌爆发,在其影响下,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首的华北新军将领,联名发表通电,拒绝率军南下作战,甚至扣押了清廷运往汉口前线的军火。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滦州兵谏”。
在评价“滦州兵谏”的时候,经常会举的一个例子是,张绍曾召集官兵开大会,拿出了旗帜既不是清王朝的黄龙旗,也不是当时表明革命的白旗,而是打出了立宪军的军旗。唐向荣称,“革来革去,到头来,关键时刻张绍曾亮出的是立宪军的大旗。”而张绍曾随后也被解除二十镇统制职务,“当时王金铭、施从云已经具备了反清的革命思想,率领部下面陈张绍曾,希望直指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