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西乡解放记忆

辛亥革命网 2020-05-26 09:5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第一野战军在解放蒲城西乡、西南乡时,虬龙原南北留下了彭德怀司令员的足迹,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

  在清代乾隆年间,在蒲城县西乡,兴市镇是比较大的集镇,属于渭北军事重镇。荆姚镇则属于西南乡比较大的集镇。到了光绪年间,兴市镇之西的苏坊(民国晚期为龙原乡)逐渐兴起。

  在民国27年(1938),蒲城西区(即西乡),包括兴义(兴镇)、互助(苏坊)、永安(荆姚)、长乐(原任)。《蒲城县志》对于兴市镇的记载始于明代,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郭忠奉府司命令,修旌士坊(今兴镇)城。民国时期的西乡兴市镇等地多战事。民国7年(1918)夏,靖国军杨虎城部攻克兴市镇。民国8年(1919),缑保杰部围攻兴市镇43天,不克而退。靖国军杨虎城部马克斋营驻荆姚镇,(陈树藩部)刘世龙旅夜袭,城陷,大肆抢劫。

  民国晚期蒲城国军驻军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在蒲城的驻军换防比较频繁。33年(1944)夏,国民党预备第八师覃春芳三十四团驻蒲,修建城防工事,胡宗南前来视察。37年(1948),解放战争发展到关中东北部,从3月10日起,国民党整编三十六师进驻蒲城后,先后进驻蒲城的军队多达十几个番号,调动频繁,驻时较长的是三十师和九十军。胡军裴昌会兵团部则于同年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驻蒲。小时候在家乡蒲城,听老一辈人讲述,蒲城解放前在县西乡,尤其是虬龙原南北的兴市镇、宣化、集北等村驻防的胡宗南的广东兵,当地人习惯上称之为“广东核(当地方言读hu)”,在我的外家——集北村贺家,驻防的就是这些“广东核”,听我的母亲讲述,在我的一个伯叔老外婆家里住的“广东核”用吃水的木桶洗脚,老外婆就用蒲城方言骂“广东核”, “广东核”听不懂蒲城方言,还咧嘴笑,老外婆无可奈何,只得干别的事去了。小学时期在我们宣化小学担任过校长的八外爷贺志英,曾经给我们讲述过国军抓壮丁的事情,说是村里人听说国军要来抓壮丁补充兵源,丁壮劳力都跑了,村里一个七八十岁的老汉,认为没球事,国军抓壮丁总不会抓他这个棺材瓤子,就在门口躺在躺椅上看西洋景。国军进了村,没抓到壮丁气急败坏,就问老汉村里的丁壮劳力干啥去了,老汉子年龄大耳背没听清,结果让国军抓壮丁的头头扇了两掴,嘴角流血。国军头头要抓老汉子去充数,老汉子说他年龄大了不会扛枪打仗。国军头头说,不会扛枪打仗总会烧火做饭吧,于是就将哭笑不得的老汉子抓走了。

  中共蒲城县委在宣化 中共的蒲城地下组织发源于西南乡荆姚镇一带,民国15年(1926),蒲城地区第一个中共地下组织——荆姚支部成立,万志宁(蒲城县荆姚镇南万家人)任书记,隶属中共渭阳特支领导。同年,在宣化村南的雷坊村成立了蒲城县西南乡农民协会,有会员3000多人。在此,不得不提蒲城地下党组织早期领导人许尚志(维善),许尚志与我的祖父、陕西辛亥靖国志士马康侯是表兄弟,我的曾祖母许太夫人是许尚志的姑母,我称其为二爷。

  据《蒲城县志》记载,许尚志(1903~1980) 原名维善,又名志道,化名畏宪。甜水井宣化许家村(今属蒲城县荆姚镇宣化村)人。初入三原渭北中学,因“不守校规”被开除。后入西安体育学校,又因闹学潮,与30余名学生被开除。民国13年(1924)转入天津南开中学。14年(1925),先后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1980年冬,许尚志去世,我和母亲去行门户,时任宣化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范五龙和大队长党志和问县上领导,许尚志是什么时间入党的,我记得当时县上的领导回答说按最迟时间计算,应该是1925年入党的),历任南开中学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书记。15年(1926)秋,考入上海大学,任中共上海大学特别支部宣传委员。他上街散发传单,反对孙传芳,被淞沪警备司令部捕押,后经具保释放。因保释花钱太多,无力上学,遂去武汉,在恽代英、张国焘所办训练班受训七日,同年9月被派往北伐军唐生智第八军三师八团任政治助理员。16年(1927),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分裂,他退出唐军,从湘西奔至南昌,任贺龙二十军炮兵营政治指导员、党代表,参加“八•一”起义。17年(1928)1月,回到陕西(据宣化村老一辈人说许尚志是请示周恩来同志,经周恩来亲笔批示回陕领导武装暴动)。4月,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潘自力(许尚志的入党介绍人)来蒲城,批准已经暴露了身份的县委书记曹受祉(蒲城县椿林镇万兴村人)赴上海学习,任命参加南昌起义后回陕的共产党员许尚志接替曹受祉的县委书记职务。此时蒲城有党员70多人,增加了一个盐滩支部。此时县委机关也迁到虬龙原南宣化村,其家为地下党秘密据点。期间,与刘志丹等人领导渭华暴动,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因此,可以这么说,地处蒲城、富平和临渭交界的荆姚是蒲城红色革命的发祥地,虬龙原南的宣化则是蒲城的“瑞金”。

  宣化村属于唐代村名,旧为八社,在民国晚期属于兴市镇一保,当时的兴市镇一保管辖宣化村、车王村、衙道村(今宣化村北马村民小组)、范家、集北村、韦家、鲍家(寨子)、东来村(山东客庄子)、高家。解放后宣化村曾经为乡级行政建制,宣化村北马家的张金明曾担任乡长,乡政府地址先后在现在的东宣化村腰牌村民小组、宣化村许家地主家窑洞、雷坊村等地,之后随着行政建制的变化,宣化村归甜水井乡、荆姚镇管辖。文化大革命前宣化、东宣化同是一个行政村,文革中划分为两个生产大队,即宣化大队、腰王大队。文革后,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说是“腰王”名称的来历不明,又要改回宣化,因宣化为东西两个村,于是就改名为东宣化村。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的伯父马志杰受许尚志的影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西乡兴市镇龙泉寺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伯父生于1914年,抗战爆发时,弃文投戎,1939年在山西沁水战役中奋勇杀敌,身负重伤,致终生眼疾。伤愈后于1940年重返看抗日前线,担任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军一六九师机枪连长,次年队伍在翼城遭到日寇袭击,被日寇押至辽宁阜新、抚顺等地,历时两载有余,1944年越狱脱离魔窟,历经颠沛流离回到家乡蒲城,后以教师身份秘密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曾领导兴镇游击队,参加蒲城一、二次解放战役。蒲城首次解放后,担任兴市镇区副区长、区长,城关区区长。

  我的二伯父马俊杰等村里老人在世时曾经讲述,蒲城解放前,中共蒲城县委主要负责人刘拓(陈庄镇内府村人,青少年时期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中共蒲城县组织的重建工作。抗日战争初期,曾两度任中共蒲城中心县委书记,领导蒲城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刘友珊(陈庄镇内府村人,蒲城民盟组织的创始人,自1956年至1968年任蒲城县副县长,并先后任县政协一至五届副主席和县人大副主任)等常来宣化村许尚志家、“诸葛老汉”家(许天文祖父)的地窨子和我家召开会议或秘密议事,据说还有王振邦(怀德老四,原蒲城县贾曲乡怀德村人,排行为四)也来宣化活动。我的祖父马康侯的古籍图书里也夹有共产党的传单和毛主席的著作等。

  在解放战争中,奉命在蒲白地区发动群众,重新建立党的地下组织,创建游击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先后任蒲白工委副书记兼西北民主联军第六总队(旅级建制)副政委,渭北工委委员,路东工委委员兼宣传部长。1949年春,刘拓领导了解放蒲城和蒲城县接收、建党、建政工作,成为蒲城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领导人。

  十里铺伏击战 据《蒲城县志•军事》记载,在1948年10月彭德怀习仲勋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发动秋季攻势(荔北战役)时,荔北战役蒲城战场国共军队也是队伍调动频繁,战斗激烈。

  当时,西野主力在荔北给国民党十七军(应为师,在永丰、原畔、醍醐、西观、寺前镇、韦庄地域,沿大峪河南岸为第一线防御阵地,师部驻韦庄)、三十八军(应为师,在唐家堡、坞坭村、窑头、汉村、八岔口、打虎寨地域为第二线防御阵地,师部驻义井)以歼灭性打击后,迅速集结,准备休整。而胡宗南却不断向荔北增援,集结重兵,于10月10日开始北犯,进行报复。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当机立断,决定乘其立足未稳之际,集中主力4个纵队,于12日拂晓进行攻击,在荔北歼灭国民党六十五军两个团,对10个旅以大量杀伤,13日黄昏撤出战斗,向澄、合以北转移。国民党军即向北推进。由孙镇(旧称孙家庄,因孙姓人居多而得名)南进的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王世泰任司令员,张仲良任政委)及黄龙分区警四旅(1948年5月底;晋绥军区组建警备第4旅,郭宝珊为旅长,原黄龙军分区司令员牛书申任政委),乘国民党军北进后方空虚之际,于15日进入龙阳和晋城,切断了蒲城通往大荔的公路线,在晋城歼灭国民党第一师的山炮营及西安绥署工兵第三团各一个排,并打退了从渭南官路前来的敌援军,乘胜占领钤铒。当晚,挥师向西北挺进,在途中歼灭了陕西保安二十六团的第四连,16日晨进至兴市镇以东地区。下午2时击退了从蒲城城内向西增援的敌陕西保安二十六团。同时,我警四旅在攻占富平县的美原、流曲两镇之后,17日晨在安王武家(民国晚期归兴市镇五保管辖,今属桥陵镇)与第四纵队会合。当日中午,四纵队在后泉(民国晚期归兴市镇五保管辖,解放后属贾曲乡)击退西犯的国民党第三十一师。我警四旅在地处县西十里的十里铺(民国晚期归兴市镇四保管辖)伏击,重创敌三十一师九十三团的一个营。傍晚,我第四纵队鉴于西北野战军在荔北的主力已向澄、合方面转移,配合主力作战的任务已经完成,便于17日晚主动向白水地区撤退。历时半月的荔北战役至此结束。

  王振邦支队 王振邦(怀德老四)支队的基础是蒲城西南乡荆姚地区在乡军人韩子芳的旧部。韩子芳原是十七路军一个团长,退伍回乡后联络一批在乡军人,以武装保护经商活动,控制了蒲城西南乡兴镇、苏坊、荆姚、原仁以及南乡党睦等乡镇的地方武装,和蒲城地下党组织保持密切的统战关系。蒲城党组织为韩子芳提供方便,让其到边区贸易,为边区运送物资,暗带宣传品回来散发。l946年夏,韩派出的贸易人员由边区返回时经过富平县曹村地区,被反动分子曹村乡乡长马中骏带人追捕,双方于马家堡发生激烈枪战,韩部终因寡不敌众,被马中骏劫去烟土和宣传品,遂以“通共"罪名密报陕西省主席祝绍周,从此,国民党当局决心除掉韩子芳。同年9月1日,大荔专区保安副司令李侠带人枪杀了韩子芳。省工委闻讯即派刘史智到蒲城,动员韩的部下王振邦收拢流散人员,参加革命。终于集合起12人,由张军、刘拓带到马栏,经过月余整训,遵照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命令,组建成西北民主联军第六总队,司令员王振邦,政委张军。当时仅15人,拉到同官县与蒲城县交界地带的红土坡、瓦渣岭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47年7月,第六总队到关中分区机关驻地马栏整训,当时正值胡宗南军向边区进犯。马栏失守后,第六总队司令王振邦带领部分队员随关中地委书记赵伯平转移到志丹县二家川一带活动。1948年9月,蒲城县大队成立,王振邦任大队长(政委刘拓)。1949年4月,蒲城县全境解放后,这支队伍的任务转变为剿灭土匪,安定地方秩序。农村的民兵在解放战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湖游击队是其中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力量,在1948年3月收缴了当地国民党政权的枪支后,很快发展到150多人,在蒲、白、澄三县交界处的沟壑地带多次同国民党军队战斗。他们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常以少胜多。

  神枪李俊英传略 李俊英,1914年8月15日生,甜水井(今属荆姚镇)雷坊村人。幼年承父母、长兄俊峰(已故)教诲忧国忧民,少怀壮志。于2003年11月22日因脑血栓病谢世,享年90岁。

  1930年经韩望尘(原西安市副市长)介绍到杨虎城部队当勤务兵。1933年经刘友珊(原蒲城县副县长)介绍去榆林井岳秀部,即原国民22军七三九团当警卫,36年秋天受原739团副团长高智凯(地下党员)介绍回蒲城与当时蒲城地下党员许尚志联系为党秘密做地下工作。

  1942年去关中特委在马栏办的训练班学习,学习三个月后被派回关中做地下工作。当时主要任务:组织蒲城及渭南非法武装搞好统战工作;搜集敌人情报;保护党的组织及人员的安全;筹集边区所需棉花、粮食、纸张、弹药等紧缺物资。

  1945年受关中特委路东工委指示,组织策划当时被日本俘虏又逃脱的抗日将领韩子芳为统战对象(韩时任原敌蒲城西南乡剿匪司令),促其起义反蒋,因泄密韩被敌原大荔司管区司令李侠杀害后,党指示李俊英与王振邦把韩余部撤回边区并成立了西北民主联军陇海纵队6支队,李俊英任作战参谋,曾参加了白水起义和阻止延洛逃敌等战斗。

  1947年初夏受路东工委委派去西安搞警策反工作,使李保信、李兆英、郭忠义等数十名人员为我党工作并搞到胡宗南的“秦岭军事防务图”及很有价值的的重要情报,受到原一野情报部曾全生部长和参谋长闫揆要的亲自嘉奖。同时受到党的指示,李俊英、李保信、郭忠义等同志成功地营救了原白水地下党书记刘史智同志。从西安回来后因搞情报工作需要归一情报部直接领导(时部长曾全生后任南海舰队司令员)。

  1949年2月蒲城第一次解放后,李俊英被调大荔公安处为全国解放做好充分准备配合大部队搞好敌情侦察;消灭敌地方武装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时李俊英任蒲城公安局警卫大队队长;蒲城县二次解放后,在县城胜利召开全县表彰大会,李俊英和刘子毅等被评为人民功臣并被授予证章(勋章)(文革中证章丢失)。

  1952年因冤案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调二科(民政科)工作,任一般干部。1958年冬调任蒲城漫泉河化工厂厂长;1960年(原大县)调该县水泥厂任厂长;1962年调回蒲城运输公司任经理;1971年任蒲城纺织厂筹建处干部;1978年蒙冤,26年后被平反昭雪,1979年光荣离休。

  中共中央党史人物编委会赞曰:“李俊英同志在战火纷乱和白色恐怖的岁月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投入革命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功劳。为保卫国家安全为祖国强盛和繁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该同志爱憎分明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合格的革命战士。”

  李俊英的英雄故事在蒲城民间广为流传,据说开枪百发百中,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被誉为“神枪李俊英”。其业绩被编入《开国将士风云录》、《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系统及西北公安部工作人员名录续集》、《陕西公安史》、《蒲城党史》、《蒲城英烈》等史册。

  经历过蒲城西乡、西南乡解放的老一辈都在述说着神枪李俊英的传奇故事。据说,当时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赵寿山等人领导的第一野战军在虬龙原北的桥陵丰山(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北山)枪炮一响,驻扎在原南原北的国军兵无斗志、将帅离心,扔下枪炮仓皇逃窜,当时化装为割草老农的李俊英在原上的埝头一枪击毙正在低头逃窜的一个国军军官,其他官兵更是只顾逃命,乱成了一锅粥,为蒲城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辛亥老人迎解放 第一野战军在解放蒲城西乡、西南乡时,虬龙原南北留下了彭德怀司令员的足迹,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听我二姨妈家表姐讲述,村里的老人说,彭德怀司令员当年解放虬龙原南各村时曾经在她们村住过,还给穷苦人民讲话,痛斥万恶旧社会的残酷剥削。其实,我家里当时就住有解放军官兵,也听我的母亲讲述过我的祖父——一个参加过陕西辛亥革命的资深同盟会员张贴对联“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共产党走”、欢天喜地应解放的故事。解放后,祖父作为党的统战对象,被蒲城县政协特邀为政协委员。

  作者马萌系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韩城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民革韩城市委会委员,民革韩城市金城支部主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