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父辛亥名将朱履先

辛亥革命网 2018-01-10 09:21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朱韵 查看:

在全国响应武昌起义的反清爱国风潮中,江苏革命派与清王朝的搏斗最为激烈。其中,朱履先所指挥的南洋新军第九镇南京秣陵关起义和他担任江浙联军前卫司令所参与的光复南京战役,悲壮轰烈。

  100年前的武昌起义,揭开了伟大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巨幕。在全国响应武昌起义的反清爱国风潮中,江苏革命派与清王朝的搏斗最为激烈。其中,朱履先所指挥的南洋新军第九镇南京秣陵关起义和他担任江浙联军前卫司令所参与的光复南京战役,悲壮轰烈,为辛亥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的基础,在辛亥革命史上功垂千古。

  我的曾祖父朱履先,名朱先志,字履先,1884年农历五月七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市黄桥镇。我家原籍安徽凤阳,朱元璋在南京开元称帝后,祖上赴京与朱元璋对家谱,居然对上了,朱元璋认了这个皇亲,并任命其做了皇家图书馆馆长。太平天国时期,祖上因避兵乱迁遁黄桥。

  朱履先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日趋沦落的时候。在从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到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的短短几年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举国哀恸;八国联军暴戾恣睢,万民戟指怒目。丧权辱国的耻痛,给他稚嫩的心灵留下难抚的伤痕。在外国列强入侵、国家沦亡的摧击下,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0世纪初年,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资产阶级新思潮使朱履先萌发“备武救国”思想。当时适逢清政府倡行新政,选派留学生去日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朱履先以优异成绩获得官费留学资格,取得了清廷官方的身份保证,由江苏省督抚造送名册,经清廷驻日公使蔡钧签发保送证明,负笈东瀛,先入成城学校,继转振武学校,最后进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其中有士官学校的三期学生蔡锷、陈懋修、许崇智等,四期学生蒋作宾、高佐国、方声涛、翁之谷、翁之麟(两翁为翁同龢之孙)等,五期学生李书城、陈之骥、陈仪等,六期学生孙传芳、李根源、阎锡山、唐继尧、赵恒惕、李烈钧、程潜等。这时,中国同盟会刚在东京成立,朱履先得以结识孙中山和黄兴。他目睹和聆听孙中山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演讲,如见云兴霞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倾向熏授胸中。不入在黄兴介绍下,朱履先加入了同盟会。

  秣陵关前 高擎起义旗

  朱履先在日本学习了六年,于1908年毕业回国。按清廷规定,朱履先先经慈禧太后钦召,继被两江总督端方召见,后受统制徐绍桢委任,接林述庆任南洋新军第九镇第十七协第三十四标二营管带,率部驻扎在南京杨公井(今天在那里仍有一作以三十四标命名的巷弄)林述庆调驻江阴第三十六标任管带,新军第九镇由于原三十六标标统赵声和二营管带柏文蔚等同盟会员的宣传鼓动,反清爱国思想已有基础,朱履先入军九镇如鱼得水,民主革命思想更为激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点燃辛亥革命的烽火、湘、陕、赣、晋、滇各省相继响应。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南提督张勋、江宁将军铁良等清廷派驻南京的保皇派鉴于各省起义都由新军发起,因此怀疑第九镇有生变之危,便收缴第九镇各标营弹药,仅留数千发枪弹给镇部,又令第九镇10月30日重阳节这天离宁移驻中华门外六十里的秣陵关,同时命张勋率江防营在雨花台监视,以阻防九镇返宁。九镇虽被贬出城外,反倒失去监管,原九镇军官柏文蔚带着同盟会起义任务从东北辗转找到朱履先联络起义方略。朱履先当此箭在弦上之刻,即用“武昌事发,风樯阵马,顺昌逆亡”力劝徐绍桢响应起义。九镇参谋长沈同午是朱履先日本士官学校的同期同学,也在一旁劝促徐绍桢起义,说“武昌已经光复,我们响应,以厚声势,占领南京,全省传檄而定。突然发动,可操胜券”。此时全镇基层官兵起义声势旺盛,各标营传来霍霍磨刀声和阵阵马嘶声,把不少中上级军官吓得心惊胆战,逃者甚多,如第十七协统领孙铭(日本士官三期)、三十三标统带王光照(日本士官三期)、三十四标统带扬言昌已逃之夭夭。身处高涨的革命形势之下,徐绍桢采纳了朱履先和沈同午的意见,毅然选择革命之路,决定举旗起义,策应武昌事变。徐氏任命沈国午为起义总指挥官,朱履先为前敌指挥官代行三十四标统带,并把镇部仅存的数千发子弹悉数发给三十四标,每员只有三粒。

  1911年1月18日,这是清王朝新军第九镇掉转枪口杀向封建营垒、走向革命征途的光辉日子。这天拂晓,朱履先率领三十四标为主力,由秣陵关出发进攻南京城。步兵第三十三标、马队第九标、工程第九营、辎重第九营、宪兵营等起义部虽无弹药,但都跟随朱履先一同前进,以壮声威。两江总督张人骏令张勋率江防营20个营防守应战,和朱履先对决。午后4时,九镇先遣骑兵队及后续部队集结雨花台花神庙。晚上8时,朱履先指挥第三十四标向雨花台清军进击,另一部绕攻水西门。午夜,起义官兵进至雨花台清军炮台前一千公尺,所带三粒子弹已射完,而清军炮台枪弹仍密如雨注。这时先锋队长唐有泰中弹身亡,士兵伤亡更重。在弹尽援绝之际,朱履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高挥指挥刀向前跃进,大呼“弟兄们,冲锋!冲锋”前线起义部队同时发出冲锋的尖锐号音,与将士们高喊的杀敌声相互应和,震撼云霄。面对清军的坚固堡垒和凶猛火力,起义官兵虽无子弹,但在朱履先的带领下一律刺刀、马刀开口,以肉搏拼杀的奋勇精神齐向炮台冲击,卒以清军炮台坚固、弹药充盈且防御重重,战士连冲数次均末奏功,战场上已是尸横遍野,第三十四标官兵拼死血战几乎牺牲殆尽。朱履先在激战中因冲杀过前,随身卫士都已阵亡,孤身单刀,被一持枪的旗籍军官追捕。夜幕中双方在野坟堆里兜转,最后朱履先借得一个高坟的掩护才脱身解危。其余部队无法再攻,只得向镇江退却。总指挥官沈国午只身向镇江撤退后就再也没有露面,不知去向。朱履先收拾残兵,指挥撤退部队且战且退,经高资、龙潭至镇江待援。

  光复南京 首登中华门

  起义部队从秣陵关出发后,徐绍桢将先前俘虏的两名旗籍军官枪决,以示革命决心,后微服沿宁镇大道先行去了镇江,住在万全楼旅馆楼上。朱履先带领起义残部撤至镇江,收容撤退的起义官兵进行整编。徐绍桢闻起义失败,九镇兵力大部牺牲,十分沮丧,又获闻上海、苏州已于几日前光复,陈其美、程德全分别就任上海、江苏都督,徐氏遂赴沪、苏请救,经过苏州时遇到江苏都督府参谋厅厅长顾忠琛。顾为无锡人,字荩枕,老同盟会会员,原任安徽新军协统,曾与所部炮队队长熊成基密谋在秋操时捉拿两江总督端方,后事泄,熊潜逃,顾被拘捕判以死刑。顾的叔父顾栋臣任清廷学部郎中,与端方有莫逆之交,顾栋臣替侄磕求,感动端方,乃以失察定罪,改死罪为充军热河,三年期满,顾忠琛获悉武昌起义而返苏州,参与光复事宜,以其声望被推为独立后的江苏都督府参谋厅长。此番闻九镇起义兵败,顾忠琛逼徐氏剪辩表示决心革命,并拨给五万无请其速回镇江,犒赏所部,以励士气,等待援后。

  同盟会上海总部得知南京九镇秣陵关起义兵败的消息后,即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陈其美、宋教仁、伍廷芳、张謇、黄炎培、李显谟(日本士官六期,上海义勇商团总司令)等人分析认为,武汉首义遭清廷重剿正处于颓势,而南京乃战略要地,攻取南京不但可达成江苏全省革命任务,还可挽救武汉不利局面,故势在必争,一致决议乘秣陵关起义之势,整合江浙各军组编江浙联军,推定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统一指挥部队再次进攻南京。上海同盟总会立即通电已光复各省速派援兵,共赴事功。一时间汇聚镇江的革命军有以洪承点为司令的沪军、黎天才为司令的粤军、刘之洁(日本士官三期)为司令的苏军、朱瑞为司令的浙军、林述庆为司令的镇军、柏文蔚为司令的淮军、徐宝山为司令的扬军共计近两万人,组成江浙联军,徐绍桢任命朱履先为江浙联军前卫司令。徐氏旋即在镇江高资召开各军参谋团会议,共商攻南京方略,最后商决将联军主力分为四支会攻南京:因朱履先已有秣陵关战役的经验,便以朱履先的前卫部队和刘之洁的苏军为一支攻夺雨花台炮台,以浙军攻击幕府山炮台,粤军攻击乌龙山炮台,镇军攻击天堡城炮台,另以准军担任江防警戒的任务,扬军负责维护交通安全。

  11月23日,江苏都督程德全受沪军都督陈其美与各军政府联名电请,在江浙联军参谋长顾忠琛陪同下赴高资督师。程德全在视师中对各军将领和士兵慰励有加,寄予殷切之望,各军官兵备受鼓舞,摩拳擦掌,希盼奔赴战场,杀敌夺城。

  翌日,在徐绍桢号令下,江浙联军各路军马扑向南京,对清军展开决战。南京城内防守的清军主要是张勋的江防营和王有宏的巡防营。张勋在与朱履先的交手中,为九镇官兵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震撼,心有余悸,所以积极防务,除在南京城几大炮台密布四十五英寸口径的德国造开花炮外,还在雨花台炮台四周埋有地雷。朱履先率前卫部队进攻雨花台时,遭遇猛烈的炮火,冲锋的士兵伤亡较大,又因炮台四处壕沟很深,不易越过,另有地雷误伤联军,朱履先遂率兵暂退缓攻,商议攻城之策。这里卫哨捕获剌探联军行踪的敌探,得知守防雨花台的主要是巡防兵千余名,另有张勋的千余名江防兵押后,监督共防,但守城清军已闻联军环攻,难以固守,故军心飘摇,意欲投诚者甚从。朱履先分析敌阵军心不稳,一边押所捕敌探领路排雷,一边组织部队集中炮火猛烈轰击,厚壮声势,威慑敌阵。同时组织白刃敢死队趁势进攻炮台。恰在攻战激酣之里,雨花台内巡防营和江防宫发生内讧,巡防营得知城外大军云集,势不能敌,准备相率投降,而监视的江防营逼其坚守,两营士兵发生冲突,朱履先、刘之洁指挥苏军乘机一举攻占雨花台炮台。乌龙山炮台、幕府山炮台、天堡城炮台也被联军先后攻克。

  11月29日,总司令徐绍桢发出总攻击令,把联军主力分成四大纵队,对南京内城清军实行围攻。第一纵队攻占仪凤门,第二纵队攻占太平门,第三纵队攻占朝阳门,第四纵队的苏军攻占中华门。由于城周四大炮台完全被联军占领,南京的城郭险要尽入联军手中。城内张勋自恃武器精良,兵力众多,仍负隅顽抗,不肯投降。联军占据炮台有利阵势,居高临下进行炮击,城内四面起火,一片混乱,尤其是轰击张勋指挥部的炮火炸毁了北极阁的屋顶,击毙了许多辫子军,张勋军队顿时大乱,狼奔豕突。朱履先又身先士卒,率领前卫突击队冲锋到中华门城墙下,架起云梯,第一个爬上城头,登上中华门城楼。

  朱履先攻打清军雨花台炮台时,清军守将,巡防营统领王有宏站在土墩上指挥作战,王乃张勋多年部属,有勇无谋,身立高处,目标显露,被联军子弹击中头部,应声倒下,抬至后方业已气绝。张勋闻之,痛哭流涕,誓报此仇。苏军前卫敢死队队长查增祥为松江人,进攻雨花台时勇猛冲击,与大队失去联系,被巡防营拘捕,张勋令清兵挖其心以祭王有宏。查增祥为光复南京而壮烈牺牲。

  城内的清军顽固派已是四面楚歌,巡防营在统领王有宏被击毙后更无斗志,张人骏、铁良知大势已去,难以坚守,遂托美籍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出面向联军总部投降,请求保全生命,停止炮击,让他们安全退离南京。徐绍桢考虑到城内百姓安全,遂接受其投降要求。张人骏、铁良立即避匿下关日本兵舰,逃往上海,张勋则委派徐州镇台胡令宣找朱履先和刘之洁求和,在求和条款中有“张勋所部营队准其带领他去”的内容。朱、刘同往马群总司令部向徐绍桢请求,经商议提出四条:(一)张勋暂时拘留,俟后处置。(二)张勋所部士兵,徒手出城。(三)张勋所部之枪械武装,一律放在小营操场,由联军派员点收。(四)张勋搜括之库款八十万元,悉数缴出,以充军饷。张勋走投无路,连夜率残兵出汉西门走大胜关渡江到浦口,劫夺火车头、车皮和铁篷车160辆之多,上津浦铁路直奔徐州。柏文蔚得悉带领淮军向北追击,张勋一直逃到兖州。南京城内清军无首,全无斗志,纷纷弃戈投降。12月2日,江浙联军经过数十天浴血奋战,终于完成夺取南京这一军事重镇的战略任务,消除了当时革命党员内部关于中央政府选址上海、武昌之争,为辛亥革命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民国开国 指挥阅兵式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宣告建立。朱履先以其在秣陵关起义和光复南京战役中骁勇善战,雄震联军,在徐绍桢、程德全推崇下亦深受孙中山和黄兴器重。孙中山在就总统职典礼那天举行中华民国开国阅兵式。亲自指定朱履先担任阅兵总指挥。孙大总统就职后,着手进行中华民国兵制建设,任命朱履先任中央陆军第二师师长,领陆军中将衔,并亲授其二等文虎勋章一枚。当时在二师任职的部属有二师参谋长徐卓(士官五期)、二师四旅旅旅戴冀翘(后佐张学良,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后任“总统府”资政),二师四旅步兵八团一营营长何应钦(1914年12月入日本士官学校步科十一期,抗战初期曾邀朱履先出山)等。孙中山十分欣赏朱履先在辛亥革命中的无畏精神和卓越战功,亲书“中将府”匾额赠给朱履先,朱履先把孙中山亲赐的匾额悬挂于黄桥老宅门堂,朱宅由此得名“中将府”,至今仍完整保存于江苏泰兴黄桥镇,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幢以将军命名的府邸,于1965被收为国有。

  南京临时政府运行初期,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外债、发行公债、淮盐税款等,而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是军费。当时临时政府所辖部队主要是光复南京的苏浙联军,加上进入南京的其他革命军,已整编为16个师,三月份每师平均军费开支为55.8万元。财政困境严重影响了孙中山、黄兴在南北议和中的决策,又由于对袁世凯的本质面目认识不够透彻,孙、黄在袁施压下接受“裁兵”计划,削弱了革命力量。朱履先一心拥护孙中山,要爱国救民,不知军权之重要,把陆军二师裁去,转任南京讲武堂堂长,是辛亥革命后全国第一个响应孙中山、黄兴“裁兵”号召的中央陆军师长,并将50万裁军费全部捐给临时政府,以充国饷。袁世凯接任大总统后,千方百计拉拢一批辛亥骁将,于1912年9月7日授黎元洪、黄兴、段祺瑞为陆军上将,9月24日授伯文蔚、徐绍桢、朱瑞等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授朱履先、高佐国、李书城为陆军中将,又于10月授李根源、李烈钧、阎锡山、蔡锷、唐继尧为陆军中将。袁世凯聘朱履先赴京任总统顾问,但朱不愿北上任职,后经士官同学、冯国璋女婿、陈之冀向冯国璋举荐,称朱乃“智勇双馨之才”,被冯聘为参谋长,后因不屑冯发国难财,又与之政见不合,朱履先不久辞职离去,接下来再随柏文蔚参加二次革命反对张勋复辟,直至孙中山逝世。朱履先怀着对军阀混战的厌恶和对国事迷惘的惆怅,从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浪潮的余波中退出军界,隐居故里黄桥。

  抗日战争时期,朱履先与陈毅、粟裕、曾山、陈丕显、叶飞、姬鹏飞、管文蔚、惠浴宇、钟期光、刘瑞龙、朱克靖、陶勇、刘培善、刘先胜、韦一平、陈同生、季方等大批新四军高级将领相识,成为革命挚友。他的爱国热血又被激发,遂再度出山,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持共产党抗日,给新四军捐钱送粮,参加了著名的黄桥战役,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他于1943年由叶飞、朱克靖介绍,经陈毅、曾山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毛泽东亲自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朱履先于1945年6月15日被选为赴延安参加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的苏中代表候选人,却因严重的高血压未赴延安。1949年7月中共中央通知朱履先赴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他仍因病未能赴京参会。朱履先曾先后担任苏北参议会议长、苏中行政委员会副主任、苏皖边区参议会驻会副议长、苏北行署副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江苏省分会主席、中国抗美援朝江苏省分会主席等职,1959年1月谢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