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黄侃
辛亥革命网 2015-01-14 13:51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黄曾曙 查看:
我的祖父黄侃,湖北蕲春人,生于1886 年,1903 年考入湖北省立普通中学堂,与董必武、宋教仁等同学。他们经常在同学中宣传反满、反君主专制的思想。当时的学监李贡山是个不学无术的官僚,我的祖父多次讥讽他,因此被开除了学籍,于是我的祖父去找两湖总督张之洞申辩此事。张之洞是我高祖黄云鸪(曾任四川盐茶道、按察使等职,)之好友,早就知道我祖父从小聪明过人,五岁就可以作诗,十五岁就考取秀才,大可造就,索性以官费送到日本留学。我祖父到日本不久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名为《民报》的机关报。我祖父作为该报主要撰稿人,先后发表了很多文章来宣传革命。如1907 年10 月,他在《民报》第十七期上,发表了《哀贫民》一文,以民间调查为依据,讲述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官吏的统治下生活困苦的状况,指出人民穷困的原因不是天意,而是“富人夺之”,要解决贫富不均必须起来革命。那时他才21 岁,文笔犀利,热情奔放,表现了一个青年革命者反封建压迫的大无畏精神。
1910 年,湖北革命党人函促我祖父回国共举大事。他回国后,往来于武昌、蕲春之间鼓吹革命,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在鄂东南的蕲春、黄梅、广济、浠水、英山、麻城,以及安徽的宿松、太湖共八个县成立了革命组织“孝义会”。我祖父也成为了鄂东南一带在乡间与农民打交道的群众领袖。
1911 年春,我祖父到河南豫河中学任教,因宣传反满救国,7 月被校方解聘。他从河南回家路经武汉,去访问“文学社”主要成员、《大江报》副主笔詹大悲,詹大悲为他设宴洗尘,《大江报》另一副主笔何海鸣作陪。席间,三人谈论时政,大骂立宪派,认为康、梁及其门徒鼓吹的君主立宪纯属欺骗世人。我祖父喜饮酒,酒后挥笔为《大江报》写下《大乱者,旧中国之妙药也》的时评,署名“奇谈”。文曰:“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盲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将至。长日如年,昏沉虚度;软痈一朵,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然自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无规则之大乱,予人民以深创巨痛,使至于绝地,而顿易其亡国之观念,是亦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7 月16 日,该文在《大江报》时评一栏与读者见面,顿时武汉三镇为之震动,清廷爪牙大为恐慌。两江总督瑞方下令查封《大江报》,逮捕撰稿人曰又对与《大江报》有联系的新军士兵下戒严令。顿时武汉三镇,空气极为紧张。而革命党人则受时评之震动,人心鼓舞,在严重的局势下预感到如不发动起义,就有束手待毙的危险。于是,10 月10 日晚第八镇工程营士兵首先发难,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詹大悲、何海鸣、我祖父、温楚衍、陈冕亚、居正、黄兴在汉口组成革命军分府,肩负重任,投入到枪林弹雨的战事活动中。当清政府命冯国璋率领大军南下进攻汉口之际,我祖父与居正、黄兴等赴前线视察战况,都认为现有兵力不足以抵抗南下的清军,便派我祖父火速回蕲春,发动“孝义会”组军北上增援。我祖父回蕲春,与“孝义会”主要成员方伯芸、汪翔云、陈楚香议定,先取县城夺得军械,再联合各县会党组建军队,尔后分四路并进北上攻打敌后,以解汉口之危。接着,我祖父在边亏湾黄氏家族祠堂召开“孝义会”大会,号召大家踊跃参加革命军。当地土豪劣绅闻讯后,纠集一百多人到我祖父家阻扰,辱骂我祖父的革命之举是“蹂躏家乡”的不义行为。我祖父愤怒已极,仗义斥责。土豪劣绅们自知不是我祖父的对手,狼狈而去,星夜派人往田家镇向清军驻防水师告密,水师立即派兵捉拿我祖父。此时军队尚未组成,我祖父闻讯后只好取道黄梅至九江,途中得知汉口已于11 月1 日失陷。后来几经辗转到了上海,曾一度与汪东主办《民声日报》。
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成功后,祖父不再过问政治,专心于治学,但革命党人气节不变,风骨傲然。祖父于1935 年10 月病逝于南京,享年49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