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先君克强先生(3)

辛亥革命网 2014-10-11 10:1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一欧 查看:

先君克强先生逝世,忽忽已四十五年。忆自一九O四年春,随先君就读长沙明德学堂,后来东渡日本,奔走海外,十余年聚少离多,固思往事,百感交集。

  在小石川区

  一九一0年,我随先君住在东京小石川区,同住在一起的,林时塽、林觉民、何天炯、方汉成、李文甫以及方声洞之弟等十余人。当时大家的生活很艰苦,有二次连伙食费也筹不出来了,眼看就要断炊。先君拿出他的出他的一件大礼服,要我去当了三十日元。我们十多个人就靠着这笔钱吃了一个星期的红薯,才勉强度过难关。

  赎当的期限到了,我把大礼服赎了回来。在在翻晒这件衣服的时候,出乎意料之外,从衣袋里发现一张一百日元的大钞。这张钞票是什么时候放在口袋里的,先君已经记不起了,我在送当时以及当铺中人收检时,都没有搜出来。忽然添了一笔意外之财,大家都很高兴。先君对于衣着素来不大讲究,但求其整洁而已。即如这件大礼服,原是一九0四年到东京后为了会见外宾之用而做的,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他的身体虽然发胖了,仍然穿着这件已经不合身的礼服去接待外宾。

  广州三月三十九之役

  一九一一年一月,先君由南洋到了香港,在跑马地三十五号设立统筹部,准备在广州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我于先君到香港后,也由日本来到香港。这次,我冒宫崎龙介之名,穿和服,讲日语,将由宫崎寅藏介绍向日本人仓地购买的驳壳枪五十枝、勃郎宁二十支和子弹一万余发,分装装四囗皮箱,运到香港交给了统筹部。

  这年二月,党人龚敬夫从其亲戚张通典(湘乡人,时为广东巡警道衙门文案师爷)处,打听到巡警教练所有几名缺额可补。先君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机会,因为教练所有学员四百余人,枪支二百支,如能掌握在我们手里,对起义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于时,派人进去,既可以联络同志,熟悉广州的街道和当地方言,又可以借巡警学员的合法身分作掩护,参与起义活动。于时,决定派我和陈方度、柳聘农、胡国梁四人同往应考。我们都是湖南人,陈方度的年龄最大,我最小。在香港动身时,先君嘱咐我两桩事:一是要戒骄戒躁,谦虚待人,好好联络同志,二是要听从陈方度的调度,不要各搞一套。我们到达广州后,立即报名应考,结果都考取了。但一时找不到保人,到三月初才由张通典、周达夫(同盟会会员,湘阴人,时任广州西关警察署长)分别担保,入所受训。我们一面积极联络同志,一面等待发难的命令。当时全所学员四百多人,每支步枪有子弹五发。自温生才炸孚琦后,外间风声很紧,巡警遭衙门怕学员出问题,把子弹都收去了。

  阴历三月二十五日,先君由港到省,确定三月二十九日发难,并将原来决定的十路进攻计划,临时改为四路。其中陈炯明一路进攻巡警教练所,由我们作内应。二十九日午后二时许,我们四个人一起去见该所所长夏寿华。谈了一番革命道理,并出示手枪對夏寿华说:“我们就是革命党,今天下午五点半钟我要发难了。”夏寿华对我们说了一些同情革命的话,并坚留我们喝一杯酒。我们在夏寿华的签押房里吃了酒菜,就飞奔到小东营五号机关里。先君正在发号施令,整装待发,没有和我们多讲什么话,只交代陈方度赶快回去,待机行事。于是我们又匆忙跑回巡警教练所,等待陈炯明来攻,以便里应外合,不料陈炯明不按計划行事,初以全力守大南门,后则并大南门而不守,因而坐失良机,对整个起义影响很大。先君后来还几次对我谈到陈炯明这次的误事,感到十分愤恨。

  这年秋天,先君追念死友,填了一阙《蝶恋花》词。全文如下: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辛亥秋,哭黄花岗诸烈士。调寄《蝶恋花》。

黄兴

  八字家书

  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首义,中外震惊。先君由香港打电报到东京,要我急速去港。当我赶到香港时,先君已经动身去上海,胡汉民坚留我和其他一部分同志在香港,等待广州发难。后因陈其美从上海连来两次急电,说需要人力支援。于是胡汉民叫我和赵光(赵声之弟),洪承点等七八人速往上海。到上海后,才知道先君刚赴武汉督师。十一月四日,上海方面攻下了制造局,洪承点等即着手组织军队,以原第九镇一部分官兵、上海参与起义的警察以及巡防营士兵为基础,组成沪军先锋队,并推洪承点和我任正、副司令。

  这时,武汉战事正在剧烈进行中。先君托张竹君(女,上海南市医院院长,武昌起义后组织红十字会救护队去汉阳前线,这时回上海采购药品)带信给我,要我赶快到武汉去。我因沪军刚刚组成,又须往镇江,杭州等地联络,不能抽身前往。随后不久,先君从汉阳前线寄了一封信给我。拆开-看,仅仅八个大字:“一欧爱儿,努力杀贼。”这是先君因为我不能到他身边去,在军书旁午之际,特地写来勉励我的。

  就在接到这封信之后不久,汉阳战事危急。为了策应汉阳战局,牵制清军兵力,我们率领沪军,会同浙、苏、苏、吴各处民军,陆续开到镇江,会合当地民军,推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协力围攻南京。十二月二日,南京光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