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往事 依稀似梦(2)
辛亥革命网 2014-09-04 10:1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建玲 查看:
但是有一天,父亲和我谈起信仰,让我意外地听他又讲起了祖父黄兴。他说:“他和孙中山一样,都信奉三民主义。祖父在日本和孙中山可以说是一拍即和,第一次见面就很投缘。孙中山对国外的情况很熟悉,去过日本、美国。他认为孙中山见过世面,对于外面的世界很了解。从那时起,他就尊重孙中山的意见,维护他的地位。他和孙中山的主张基本是一致的,最大的分歧就是组建中华革命党。”
父亲对我说,在1914年袁世凯篡权后,孙中山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党。担心下属不听指挥,无法从事革命行动,就制定出一个规矩——凡入吾党者,都必须按手印,并且发誓对他效忠。黄兴对此非常反对,没有参加。孙中山为了维护自己在党内的权威,写信劝黄兴病休两年,彼此不再谈公事。祖父照办了,便把军权等一切权力交给了孙中山,自己远渡太平洋来到美国。这是父亲唯一一次跟我谈起辛亥革命时期中的祖父黄兴。后来我通过上海民革,在档案馆里见到了孙中山写给祖父的信件。信件证实了赴美的原因。
文革后期,两岸可以通信了。大姑妈就一封封来信,询问父亲,敦促父亲一定要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她在一封信里写到:“端弟!希你教育好再下一代(孙子辈)。首先要把中华文字读通,做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历史、地理懂得清楚,方能了解国家社会之所需。端弟!好好培养子孙,至要至要!”
文革一结束,大姑妈就请三姑妈从美国来大陆,要她挑选可以送出国外深造的后辈。我们年龄都大了,结婚生子,已经过了读书的年龄。最后选了小弟弟黄力文去美国留学,一切费用都是大姑妈承担。当时父亲和我们对出国留学感到很隔膜,但是大姑妈却一直极力敦促我们。她在另一封信里写到:“英文容易学会,赴美用得着。我拟卖掉一栋房子,供给二人出国求学之用。虽然美金贬值,但足够一人四年之用,请赶快决定后复我信。”
大姑妈去台湾后,一直在立法院工作,年过九十才退休。她保存着祖父黄兴写给她的两个字“无我”,她用忘我的工作,简朴的生活践行着黄兴“无我”遗训。年轻时,她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法学博士,也要求恋人陈维伦一定要读书拿到博士才结婚。后来因为年龄大了,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姑父一直在台湾教育部工作。两位老人一生节俭,舍不得花钱。年逾九十,仍坚持不请保姆。她的两处房产卖掉所得三百万美金,都捐给了美国的黄兴基金会。她还在台湾建立了“克强奖学基金”,慷慨捐赠教育。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完美承续了黄兴“无我”、“能行”的精神品质。1989年,大姑妈退休,姑父已经去世,她不顾已是94岁高龄,执意要回大陆来看看。把台湾的房产全变卖成现金,要用来培养后辈。后来三姑父薛君度就用大姑妈的钱,在美国成立了黄兴基金会,用于研究辛亥革命和资助学子。
当大姑妈飞抵北京时,身体还好,我父亲和母亲都赶到北京和她团聚。后来到老家长沙探亲,病倒了。经过多方协商,最后决定让她到苏州来治疗,让我来照顾。
之前我和大姑妈通过信,也读了她写给父亲的每一封信。每次读她的信我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她一直鼓励我们读书,要成为睿智的人。但是,我当时已经结婚生子,错过了留学的最佳时段。我和妈妈把大姑妈从长沙接到苏州,照顾了大姑妈三年。那时,她脑梗塞严重,已不能自主进食也不能言语了。我护理大姑妈尽心尽力。我父亲和大姑妈亲情深厚,人为分隔四十年后,风烛残年才得以相聚,他们经常默默地手握手,相依相守地呆着……。三年后,大姑妈走到人生终点。我们遵照大姑的遗愿,把她的骨灰送回长沙安葬,虽然不能如她所愿安眠在黄兴墓边,但也相隔不远,在永恒的寂静里,他们父女终于又相会了。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从小没能以有如此伟大的祖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没能在我启蒙时段就承接他的精神遗产,直到1980年代,我才开始读到他的诗词和别人研究他的文字。他风云激荡的人生对我而言是那么高远难及,作为孙女我只是从父亲和大姑妈身上,依稀感受到祖父黄兴“笃实无我”的家风。
黄建玲
2014年8月
相关文章:纪念我的祖父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