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爱国情 家国春秋路——纪念黄花岗烈士饶国(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饶良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的4月30日,是爷爷饶国粱离开亲人离开世间整整一百年的日子。爷爷牺牲于辛亥年的广州起义,葬于黄花岗,是“黄花岗烈士”之一。 ,赤

  1911年4月27日,即辛亥年“三·二九”的广州起义按计划于下午5时举行,起义军兵分数路,攻两广总督署、水师行台、督练公所等处。爷爷被编入四川队,扼守莲塘街,堵截援敌,以保证进攻总督府刺杀两广总督张鸣岐战斗的胜利。黄兴率百余人分别从督衙前后门攻入,总督张鸣歧听见枪声慌忙逃去,命全城清兵重重包围起义军,双方展开殊死搏斗,不少勇士毙命。爷爷与熊克武等冲出重围,散入街道两侧店铺,利用走廊、墙壁、梁柱做掩护,阻击清兵,在激烈的巷战中,起义勇士们连续打退敌人几次冲锋。战至晚九时,起义军因损失过大,人员越来越少,在敌人援军不断涌来之际,只得且战且走,准备出城,爷爷走最后,与队伍失散,因道路不熟,行至北大门,迷失方向,误入清军营,敌兵边开枪边包围,他举枪还击,不幸手臂中弹负伤,敌兵纷纷扑围,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被捕。初受清军的审讯,敌人软硬兼施,诱使他变节。可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但求速死。问官以激将法说:“观汝所供履历,似非无学识者,何不将生平抱负及此次计划,逐一供出,使人知中国革命之价值,岂不更胜一筹乎?”爷爷怒斥敌人:“吾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最后要来纸笔,奋臂一挥,洋洋千言,宣传革命大义,鼓吹恢复中华,写下了绝笔书。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令清官吏感动慑服。三日后即1911年4月30日被敌人杀害,与同难71人丛葬黄花岗。

  后来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高度评价这一次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国梁爷爷短暂的一生,是反帝反封建济国济民的一生,是献身革命光荣伟大的一生。以后爷爷被国民政府称为饶大将军。

  国梁爷爷生前与同乡善良贤惠的覃惠仙女士做了两年多的夫妻。但婚后只在一起生活了短暂的数天就毅然分别,并非他们没有感情,而是爷爷把国家的兴亡看得比个人的一切都重,是他在鱼与熊掌之间,权衡轻重后所作的取舍。惠仙婆婆深爱自己的丈夫,对丈夫所做的一切都默默支持。1910年底,因长期在外奔波忙碌忍受思亲之苦,爷爷写出“夫妻相结发,本是好姻缘,怎奈国多难,无心暇鼓弦”的诗句,借以向发妻倾述衷肠。诗言志,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爱国有志并以行动救国的热血青年。半年后殉难,其行动是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一诗的最好注解。他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为实现报国之志,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奉献了与发妻珍贵的爱情。他离世后家中无恒产,身后无遗物。其妻惠仙生活清贫,虽素餐不继,而泰然自安,无怨无悔;把对丈夫深沉的爱恋藏在心底,矢志守孀,独守空房孤灯,侍奉婆母,代夫敬孝。十多年后,其弟国材之子有容即我父亲出世,因无亲生子女,奉承婆母命,抚养有容为子,使其悲痛之情分散转移,并年老有依。1930年曾祖母去世后,孤身一人的惠仙婆婆得以享受抚育儿子、继而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使晚景远离凄凉,她在幺弟国材的关照下,过上较为正常的家庭生活。但近五十年的独身岁月,贯穿对亡夫的长久思念神伤,使其双目失明。在我父母的陪伴、侍奉下,感情专一的婆婆于1956年辞世。

  爷爷有兄弟三个姊妹四个,除三个姐姐早年出嫁外,其余四个兄弟姊妹感情甚笃,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影响、相互勉励。爷爷与大爷爷国栋曾相互赠诗言志:“曹植成诗心如焚,豆箕煮豆泪满襟。不学曹丕窝中斗,要学苎麻拧成绳。”大爷爷也曾回赠:“哥哥不敢妄称栋,弟弟却可巧作梁。家山梦远有国材,驰书莫把兄妹忘。”爷爷早期受大爷爷国栋等人的影响,参加同盟会,走上推翻帝制的革命道路;其妹国模姑婆受国梁爷爷英雄事迹的感染,以二哥国梁为楷模,自强自尊,立身立业,成就了一段兄在黄岗捐躯体、妹在红岩献忠诚,兄妹相继奉献革命的佳话。

  1939年春,在渝郊经营了多年红岩嘴农场的国模姑婆,勇敢地接纳公开的八路军办事处和秘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进驻红岩村。在重庆遭受日机反复轰炸的紧急情况下,她为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出城避险而紧急腾房安置居住;继后又筹资为八路军办事处修建办公楼,并几次拒绝接收建房款;八年抗战中,作为办事处的房东从未收共产党一分钱的租金;来往于延安和南方各省的干部要在办事处住宿、学习;在前线、延安工作和南方各省做地下工作的干部要培训,这既需要场地,亦需要招待所;一些同志带有孩子,还有一些同志结婚后生了孩子,需要托儿所;干部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少人生了慢性病,没有钱,也无法在外面就医、疗养,需要疗养所;一些同志病逝、牺牲后需要墓地;大家在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生活,需安排锻炼身体的场所;生产自救需要菜地……如此等等,姑婆都一一给予解决。在红岩嘴农场院内,她让房、划地先后办起了招待所、托儿所、篮球场;把附近最好的土地拨给办事处种菜,又把距红岩二十里的高峰寺梨子园的房子给办事处做了新华印刷厂和干部疗养所;还把小龙坎福元寺的产业地拨了一部分做八路军公墓……。在重庆这个龙潭虎穴里,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处处得到她的关怀、支持、帮助。正是她的倾力相助、无私奉献,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得以在这里领导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而且由此红岩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南中国的指挥中心,成了大后方人民心中的灯塔。

  在整个抗战期间,姑婆以自己的小家,安顿了革命的大家,为了革命顾全大家。她顶着逆流,和同志们共患难,与办事处共存亡,充分利用自己二哥是黄花岗烈士、大哥和丈夫是国民党员、弟弟和儿女侄女是共产党员这种两面政治色彩的特殊身份,以及广泛的社会关系开展活动,在与反动派的不断斗争中摸索出一套斗争艺术,与当局斗智斗勇,终于冲破了险境,度过了重重难关,直至抗战胜利,办事处安全撤走,杰出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她的任务。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