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同志到儿女亲家(2)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沈梅娣 查看:
革命同志 儿女亲家
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纪念庆典时,我推着母亲的轮椅走过彭刘杨路上湖北省机电设备公司门口的会场时,母亲潸然泪下,只是用很小的声音讲了一句:我的娘家和婆家的先辈都参加了辛亥革命,你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辛亥首义同志会会员,我与你父亲结婚也是因为老一辈的这种缘分促成的。当时,她已中风多年,提及往事不愿多说,我也就没有多问了。
后来,我辗转得知,父母的婚事的确起源于一份难得的首义情缘。1911年1月,人力车夫吴一狗被英国巡捕踢死,汉口租界人力车夫罢工抗议,英军开枪镇压,激起武汉各界集会抗议英军暴行。祖父和外祖父在这些活动中认识,遂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经过祖父介绍,外祖父也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共同首义的革命同志。1947年前后,他们给我们的父母订了婚,结为儿女亲家。当时父亲在部队,母亲是一纱厂的女工。1948年12月,由大伯万端(万经纬)主持操办,本族伯父万耀煌(原文学社社员)与开纱厂的朋友石凤翔(蒋纬国的岳父)用小轿车接母亲过门。婚后父母住在武昌恒心里。1949年4月,父亲经越南去台湾。
说起来,我的出生还得特殊感谢我的祖父。我是1950年 1月28日出生的。当时因为我父亲去了台湾,母亲又一直身体不好,是祖父替母亲号脉后才知道母亲怀孕了,也才有我的出生。母亲生下我,祖父高兴极了。母亲把我带到人间。祖父让我随母姓沈,取名梅娣,如果随父就该叫万文梅了。
祖父特别疼爱我。小时候,我随母亲住在外公家。祖父常常来看我。祖父长得很高大,大约一米八。每次他来外公家,都要把我双手一拎提起一甩就让我骑在他肩膀上了,扛着我去街头巷尾玩耍,哄我说是“坐飞机”。祖父每月从政府发给他的生活费中给2元钱给我零用,同时给我带来许多好玩具和零食。每次他回家去时,我都依依不舍,要哭泣很长时间。由于历史原因,祖父1960年去世,现安葬在白玉山街群力墓地。谢世时我不在他身边,他一生的事迹我所知道的,多是改革开放后父亲从台湾回家后,以及与堂兄万文烈、万安武等亲友言谈和族谱记载中追追寻而少许得知,记忆也是比较模糊的。
鸿爪雪迹 相与忆事
辛亥革命已经100年了。很多事情在记忆中忘却,在忘却中记忆。但也有些事是始终都忘记不了的。
部分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记忆。记得小时候,祖父和外祖父的家中都还保留着许多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物品,如“首义铜牌”、“辛亥首义同志会会员证”、“首义大刀”、“首义牌匾”等等。这些东西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至今下落全无。
部分是从社会上获得的记忆。武昌大成路老黄鹤楼旧址下面(武汉市第十中学对面),有一家剧院,原名共和大舞台,又称共和剧院,解放后改名为武昌黄鹤楼剧院。小时候,我们家人每次来这里看戏都是免费的,而且还有茶水、瓜籽和糖果招待,从不收费。只知道别人对我的外祖母和家人很尊敬,很客气,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听说因为这个剧院是辛亥革命志士捐赠的,取名于“建立共和”之意,是专门为辛亥革命家庭服务的。
更多的是从寻找中获得的记忆,也就是亲人离散而又重逢中的搜寻记忆。1988年是我幸运的一年。这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去往海峡彼岸失散多年的父亲(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生)终于联系上了,父亲于同年中秋节就回家探亲。当时他74岁,身体健康又健谈。回家探亲时受到我单位领导隆重、热情的宴请。武昌区委统战部、街道统战部有关负责人和我单位领导还多次来家中慰问。1990年6月至8月,我应父亲的邀请去台湾探亲。自从父亲相逢之后,从他和他的朋友们的转述中,我断断续续地了解到祖父和外祖父人生传奇,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辛亥情缘。虽然是鸿爪雪迹,也算是了了我的一份心愿。
后来得到父亲的指点,我也曾到辛亥革命红楼纪念馆查找到一些难得的历史记录。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年参加辛亥革命首义的同志多数已经为国捐躯,其幸存首义同志于1946年6月15日在武昌正式成立“辛亥首义同志会”,当时有会员3140名记录在册(工程营未记载),留下《辛亥首义同志会会员名册》共106页,现存放在辛亥革命红楼纪念馆档案室。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首义百年之际,再次搜寻起这些往事,我深为辛亥革命志士的民族精神和后续情缘所感动,辛亥百年是两岸关系获得和平进展的难得契机,不能错失机遇。。作为辛亥革命志士的后裔,我们应该记住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