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岳父)、民主革命先驱何公克夫(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国秀 李镜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花岗起义”的壮士们为促使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立下了不朽功勋!奉命吹响进军号角、并率先带领选锋队战士们从正面攻打满清广州总督署

  何公紧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忠心不二,孙先生对其甚为器重,在历史关健时刻,视其为中流砥柱。中华民国肇造,孙先生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及后在广州任陆海军大元帅,其总统府、大元帅府都是由何公拥军拱卫。1912年,广东都督“难产”之时,孙先生就曾属意于何公膺此重任。孙先生为此事于2月5日发[华字]电广东各界,称:“临时省议会转同盟会、军团协会、报界暨各界团体鉴:本日有旅宁同乡,议举冯自由为都督,面求代为发电通知。惟以文意,尚有三人足以胜任:何克夫,次则胡毅生……又有邓泽如……”。(“惟以文意”,“文”孙先生之讳。孙先生在南京应同乡之请,但又不苟同,而力排众议另荐三人供粤人择优,且将何公列为首选)。民国10年,粤北板荡,孙先生先后特委何公为南韶连公署督办、连阳绥靖处处长。何公临危受命,尽心竭力,不负所托,招抚了当地悍匪,并将粤北问题异常复杂的四千余民军,改编成八个团、两个独立营、一个独立连的正式部队,亲自指挥他们与广西沈鸿英叛军作战,挥军援桂,直抵广西富川、贺县,确保了粤北一隅之安宁。对此,孙先生极为赞许,嘉言说“克夫吾兄……苦心擘画,至佩勤劳”;“该处长奔走国事,历有年所,此次绥靖连阳,守土御寇,殚思竭力,殊深倚畀”。何公为缔造和巩固中华民国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何公的评价,《星岛日报》说“何老追随孙逸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其功勋在戴季陶(传贤)、张溥泉(张继)诸氏之上(注5)”(民国三十八年4月23日星期六第四版)。时人则或称何公为开国元勋,或誉之为“后死之黄花岗烈士”!

  此后,何公于1931年底被聘为第一集团军中将,参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932年4月试署开建县县长;1933年2月任四会县县长;1934年4月至1937年6月任新兴县县长;广东省政府参议员。1936年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抗日战争时期到重庆,任监察院监察委员;第四战区司令部中将参议。抗战胜利后,又先后任武汉市接收专员;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复由广东参议会选任中央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和兼任广东省政府参议等职,直至1949年4月以现职中央监委辞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2),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蒙难时,何公参予救护孙先生脱险一系活动。在廖仲恺先生(1925)遇刺身亡后,何公积极救助廖先生遗属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为安全之计,何公先将何、廖等人接回自己家中—惠爱路西公廨(注6),后又亲自护送她们去香港避祸。

  何公于1949年4月18日因积劳成痨疾致病重住院。当余汉谋等国民党在广州政要赴院探问时。何公“病虽沉重,但神志仍甚清醒,频以国事为问”。(《中正日报》语)

  上述史实,正面昭示了何公一心为国、为友,“忠心昭日月,义气贯乾坤”的光辉形象。

  何公“毕生耿介,不求名利,清苦自持”。其患病多年,竟“因贫无以医”,致原属一般性肺病哮喘,延误而成为不治之症。病危时,“经朋友转辗营谋,始送入陆军总医院医治”。其家中十多口人,长期居住在广州,且多次迁徙,住房都是自己掏腰包租赁的。真正是,家中无恒产,身后无遗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时人对何公之高风亮节,赞誉有加,“尊称为真正革命者”。新兴县民称之是忠厚长者,主宰一方,绝不扰民,是“菩萨县长”(注7)、“万家生佛”。有挽联赞何公:“广州攻督署,钦廉参义军,烈烈轰轰,愧煞投机党棍;生前无洋房,死后多穷债,干干净净,堪称革命完人”。徐傅霖挽曰:“先生乃革命元勋,真如玉洁冰清,为贵族豪门所窃笑,……”关仁甫将军的挽联则慨叹“数十年辛苦,却为谁来,碧血黄花,后死无人称烈士;万千事揖哀,都从此了,忠肝义胆,前瞻惟我识英雄”。董百洵亦挽曰:“使当年一死得葬黄花岗,何致此革命元勋茹苦受难,生无养、病无医,惟有千秋功业永垂青史;……”

  何公去世次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报道“革命先进何克夫昨日在医院逝世”消息时称“噩耗传来,此间党政人士,殊为悼惜”,并盛赞何公“毕生从事革命,不求名利,现病殁后萧条”。该报报导在穗各界“故监委何克夫追悼会”上,对何公毕生尽瘁革命和耿介风格,作了详尽报告。是时与祭者感触失此革命完人,莫不凄然悼惜!《现象报》报导:何氏“尽瘁革命事业,秉性耿直廉介,自行宪后,尤多献替。身后萧条,遗子女九人,均在学龄,今遽溘逝,闻者悼惜”。何蹑天挽联亦曰:“眼见身后萧条境,足见生平耿介心”。连县唁电“惊悉克公仙逝,举县同哀。克公功在党国,虽死犹在”。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先生致电何公家属表示慰问并亲书:“吾党楷模”四字致挽。……报章所载、蒋氏挽词、同僚同袍挽联以及民众的诸多赞誉,无一不是对何公恰如其份的公正评价,是社会公论,绝对不是寻常所见之世俗应酬溢誉之言。(以上引语,均摘自当时报载)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