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的冯国璋:辅佐袁世凯编练新军(2)
辛亥革命网 2011-01-05 00:00 来源:《纵横》2010年第12期 作者:冯容等 查看:
父亲说:“爷爷很钦佩聂军门(聂士成将军),后来就投到了他的队伍里。聂将军因战功卓著,曾被清朝赐封为‘巴图鲁’。爷爷忠于职守,很受聂军门看重。”在此期间,祖父被认为是“武校文生”,曾随聂将军多次到东北三省边境地区考察并帮助绘制地图和注说,祖父任劳任怨,协助聂将军编著了《东游纪程》。致使清军对辽东地区之地形地物了如指掌,并使聂将军日后在东北地区指挥抗击日军时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此祖父亦被聂将军所器重。
朝鲜兵败小马渡江
1894年6月祖父随聂将军入朝鲜御日,当时的清政府并未看清日本出兵朝鲜的真正目的是为入侵中国做准备,同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武器落后,且寡不敌众,加上清军主帅叶志超懦弱无能,尽管聂士成将军身先士卒,祖父亦作战勇猛,淮军在装备先进的日本军队大举进攻前毫无抵抗之力,血战中的聂将军不得不带着祖父和士兵们节节败退。这是被打着跑、跑着打的一场惨烈战争。
据《年谱》记载:当时“冯国璋与其护兵阎升以一匹马强渡过江”。关于这段历史。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听父亲和其他亲人说:“有一年爷爷随聂军门去朝鲜打仗。日本人多,兵器又好,清军战败了,爷爷只得跟着往回跑。爷爷和他的卫兵阎升一起往北跑到了鸭绿江边,正愁着没法过河,忽然从小树林里斜着跑过来一匹灰黄色的小高丽马,这可救了两个人的命了。爷爷和阎升拽着马尾巴过了河。这匹马是匹母马,从此成了咱家的功臣,以后就有专人照看起来。小高丽马后来又生下一匹小马。”老马死后这匹小马也受到了特殊关照———我的伯父和兄长们常去看它并备加呵护。父亲说:“马通人性,有一天,照看小马的人来见你三大爹(我们的三伯父冯家遇,字叔安),说小马不好好吃食,好像是病了。三大爹即去看它,拍了拍它说:‘这老东西,还没死呐。’看了一会就走了。三大爹刚一进屋,看马的人就又来报说:‘小马躺下了,什么料也不吃了。’三大爹赶紧说:‘知道了。’又赶紧到马棚,蹲在地上拍着小马说:‘老家伙,你怎么听不懂玩笑话啊,我跟你说笑话哪。’说着,自己下手用精饲料掺着青草,亲自喂小马。小马吃了几口,忽地一下就站起来了。三大爹又抚慰了几句后才离开,小马才好转起来。”
父亲接着说:“两个人过了河,又渴又饿又累,走到一个山脚下见到一个小和尚,二人就向小和尚要水要斋饭,小和尚问明爷爷的姓名后说:‘施主请随我上山,我家师父叫我在这里等着您呢。’两个人既感谢又奇怪地跟着上了山,住在了庙里。老和尚和爷爷在谈话时说:‘将来你贵不可言,以后有事我会去找你……’在庙里休息了几天,谢了老和尚,爷爷就回到了聂军门的部队。”———这应该是1895年10月的事。
20多年后,即民国六年(1917年)时,祖父已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职。父亲回忆说:“有一天在总统府(现中南海)有人来报:‘有一个东北出家人求见’,爷爷一时想不起来,后来来人说起在东三省一个庙里接待过爷爷时才想起来,赶紧说请。爷爷见了老和尚非常高兴,一面款待,一面留宿。老和尚说:‘我来找你,是有一件事要托付你,我们东北将要有大难,我把我们寺里的镇寺之宝拿来了,请你收下帮助保管,怕大难来了毁了。我这镇寺之宝是四个玉碗和一个玉瓶。’老和尚说着拿出来给爷爷看。爷爷想了想说:‘你的意思我明白,你来趟不容易,但这是你们镇寺之宝我不能全收下,我收下你四个玉碗替你保管,那玉瓶你还是带走,将来咱还有见面的机会。’老和尚住了几天就带着玉瓶走了,此后没有再来。”父亲估计老和尚所说的东北大难可能是指日军阴谋发动侵华战争的事,并说那四个玉碗一直由我们的大姑(冯家逊)保管着。“文化大革命”中,大姑遭受迫害被迫自杀,这四个玉碗从此不知去向。
按老一辈的说法,清朝末年时,祖父回到聂士成将军部队,随聂将军扼守摩天岭三个月。在此期间,祖父随聂将军一起对日军打过一次胜仗。记得父亲回忆说:“甲午战争虽然是打败了,但也有一次爷爷跟着聂将军以拼死、背水一战的决心,带着队伍把日军包围住,打了一个胜仗。”当时在摩天岭、聂将军带领的军队是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对敌作战。祖父利用所学军事知识,建议聂将军在多处插立清军旗帜,布下兵众将广的疑阵迷惑日军,又在关键处设重兵截击敌人,这是对兵法上的“虚实并举”、“声东击西”战术的运用,最后等到了援军打败了日寇。这在当时的东北战场上,是唯一的一支战胜日军的队伍、为此聂将军立下了战功,祖父亦功不可没。经过甲午之战,祖父已成为聂将军的心腹爱将。
然而,当时对日作战的失败形势已是不可逆转了。在辽东半岛失守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月末,祖父随聂将军驻守山海关。这时祖父因对日作战勇敢有功,已从五品提升为聂军军械局督办。
祖父曾两次被派往日本考察军事。第一次是1895年4月,祖父作为武官随裕庚出使日本考察军事。父亲这样告诉我们:“裕庚是爷爷在武备学堂的老师,很器重爷爷。爷爷在日本大开眼界,认识了几位日本的军事人才,向他们学习。还考察了日本的现代军事科学及训练方法和理论。回来后整理出版了好几本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