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又明先生在辛亥革命后的事略

辛亥革命网 2010-12-09 00:00 来源: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作者:高启绩、高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起义后,西安响应,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高又明任军政府军械官,为保卫新生政权竭尽全力。,高又明先生在辛亥革命后的事略,
 

  辛亥起义后,西安响应,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高又明任军政府军械官。这时候,清军分东西两路向西安进攻。1911年12月10日潼关失守,我军与敌激战数日收复了潼关。接着,西路乾县又告急,1912年1月3日至5日与清军激烈战斗在乾县铁佛寺。此时,高又明为供应东西路我军的军械、弹药而坚苦地工作着。1月下旬,潼关再次失守,西路长武、邠县又正在激烈战斗,此时我军军火不济,主要凭借高又明在淳化设厂制造的手雷、炸弹抵御敌军。由于情况非常危急,高又明组织炸弹队亲自赴西路战场助战。急电告知上海,由于右任介绍由高又明少年时的亲密知交和同志柏筱余以家产作抵押,向某洋行购得步枪万支、大炮四尊和子弹运回陕西,军民为之振奋,遂化险为夷。高又明为保卫新生政权竭尽全力。

  陕西辛亥革命是由同盟会组织各方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而夺取政权的,如;清廷新军中的哥老会、民军中的匕首会(俗称刀客)等等。此时局势稍稳,他们之间或其内部之间权利之争日趋激烈。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任命井勿幕为中央稽勋局副局长。井勿幕以陕西事务纠缠,辞职未往。3月,中山先生受袁世凯的要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勿幕亦本功成身退之义,遣散所部。将一部分包括井崧生所部在内,交付陈树藩改编,仅留敢死军一小部分,改为水利军,由杨仁天率领,屯垦黄龙山。6月25日,改同盟会陕西分会为陕西支部,举勿幕为支部长,张凤翙为副支部长,彭仲翔、宋向辰、张云山等均为支部负责人。与此同时6月23日,由张凤翙、陈树藩、王锡侯、宋伯鲁、郭希仁等50人发起,在西安湘子庙街全浙会馆,成立了"共和党陕西支部",竖起另一旗帜。

  8月25日,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不久,井勿幕奉孙中山命令回陕,在西安南四府街湖广会馆主持召集陕西同盟会中的左派分子百余人开会,改同盟会陕西支部为国民党陕西支部。选举了正、副理事长和各股股长。井勿幕当选为理事长。因张凤翙阻挠,又改选张凤翙为支部长,勿幕与马凌甫为副支部长,秋,陕西国民党内部分裂,井勿幕(高又明的亲密朋友和同志,他加入同盟会的介绍人)等人,倡议“解甲归田”,井勿幕、曹印侯、宋向宸、胡景翼等,均以“留学”为名,纷纷出国或暂避他省。冬,国民党陕西支部分裂为河北派和咸宁派(河北派亦称渭北派,指陕西渭河以北)。陕西的民主革命处于低潮。

  高又明在这种艰苦的形势下,始终负责“柏氏花园”秘密据点的革命工作,常与柏筱余先生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沪宁车站身亡。消息传来,高、柏二人非常悲愤。因为,他们在上海期间,多与同盟会总部同志,宋教仁、于右任、陈其美、谭人风等有交往。这时二人,为国家的命运而悲,为同志的牺牲而愤。柏筱余为此大病一场。二人计议,请于右任先生写了“隐忧亭”三字,将“柏氏花园”中的,1910年陕西同盟会召开重要会议的会址“水榭亭”改为“隐忧亭”,以寄托忧国忧民的心情。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陕西的邹子良、马开臣积极响应,张凤翙受袁世凯指示,将两人调回西安,于是年秋杀害。反动势力嚣张一时。

  1915年民国4年冬长安王绍文、康毅如,泾阳薛西轩,乾县吴希真,蓝田李养初,渭南白雨亭、郭中村,临潼焦林,二华李秋轩,咸阳郭英夫,兴平南南轩、李桂森,周至熊子辉,淳化吴鲲化等革命党人秘密集会于西安,商议组织讨袁军。推康毅如为临时总司令,李养初为东路总司令,吴希真为西路总司令,李秋轩为南路总司令,曹世英、高峻为北路总司令。高又明参与其中。

  1916年同盟会人反袁准备二次革命,秋天,宋元恺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返陕,在西安组织中华革命党的秘密机关“乐群学社”,高又明积极参与其事,继续为革命尽力。

  1917年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废弃《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掀起护法运动。陕西在三原县竖起“靖国军”旗帜,这是北方唯一的响应孙中山先生护法运动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公推胡景翼为司令。后来,由于右任任总司令、张伯英为副司令、井勿幕为总指挥。下设六路。胡景翼任第四路军司令。高又明任总司令部军械处处长和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在三原建立兵工厂,高又明兼任兵工局局长。靖国军在北方与广州革命政府遥相呼应。

  1918年靖国军夺取乾县、礼泉、兴平、户县等各个战役中,所需的枪支、弹药,高又明竭尽全力,克服种种困难给予解决。靖国军即将攻陷西安的时候,靖国军将领张义安不幸在户县阵亡,井勿幕先生不幸在兴平被刺身亡,胡景翼被陈树藩拘囚在西安。陈树藩又调动几个省的军队围困靖国军:直系军队驻扎在渭南,奉系军队驻扎在兴平,阎锡山部队驻扎在韩城、清澗,甘肃部队驻扎在陇县、邠县、长武、麟游,宁夏部队驻扎在定边、靖边,绥远军占榆林、府谷、神木,豫军占关中东部。靖国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在这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高又明仍然坚持不懈地工作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