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祖父辛亥革命烈士张斌
辛亥革命网 2010-10-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子勤 查看:
我的祖父张斌,乳名张彦,学名张晖,别名张开显。出生于1890年,就义于1911年11月。时年仅21岁。
武昌辛亥革命首义同志会,为吊唁革命烈士英灵,彰显烈士英雄事迹,曾派官兵到我家举行了三天的追悼祭祀活动。并留赠挽旗一面。旗为白色,左右镶蓝边。题词是:
鄂军殉义烈士张斌君柩。右上书:测验毕业;左下书:侦探专员。
这面挽旗是家中唯一幸存的文物,已经陈旧变质,边缘残蚀。在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纪念辛亥革命75周年之际,孝感市(原县级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同志,再三嘱我写点文字,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业绩。作为张斌的长孙,我责无旁贷。然而,实在有愧于先烈,我对祖父的英雄事迹,实在了解得太少。这里记录的,仅仅是儿时偎依在祖母身边听到的零星故事。
(一)
我的曾祖父,是清末的武秀才,身材魁伟,武艺超群。为人忠厚,不附势,不凌弱,奉行“不欺人,不受欺,堂堂正正做人”的人生哲学。但家境清贫,连宅边的“四斗丘”,也是租种宋氏地主的庄田。每逢秋冬,就靠在附近的骑龙店集上,贩买贩卖,维持生计。
祖父幼年,聪慧过人,学业优异。曾祖父对他疼爱至深。宁可自已受苦,也要让祖父有个出人头地的日子。祖父六岁入私塾读书,家中常常三餐难继。尤其是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更是饥饿难挨。上学时,曾祖母为他炒些大麦粉子带在身边。别的同学放学回家吃饭,他就在田畈间咽几口干干的大麦粉,即转回学校。塾师问他怎么去来这快,他支吾一阵就磨墨习字。
祖父刚过十岁,祖母就作为童养媳过门来了。“养小媳妇”,这在乡间是不体面的事。然而,在艰辛坎坷的道路上,祖父苦守寒窗,发愤求学,终于考上了官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