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蒋作宾
辛亥革命网 2010-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蒋硕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初,公布政府九部正副首长之时,有一位年仅28岁的湖北应城人最引人注目,他就是九部
陆军部次长,陆军中将蒋作宾
蒋作宾先生是我国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当时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作为蒋作宾先生之子,仅就先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事迹,尽我所知做一简扼介绍。
辛亥革命前积极贯彻首都革命方略
蒋作宾先生(1884~1942),字雨岩,生于湖北应城西十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凭籍半耕半读,15岁考上秀才,在田间读明史,便有反清思想,洞见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民不聊生,遂萌生救国救民,推翻满清之大志。1902年考入武昌官费文普通中学堂,结织宋教仁等革命志士,革命意识增强,每听校旁新军嘹亮军号,渐有投笔从戎救国之念。1905年春,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官费赴日留学学习陆军,终于遂其投笔从戎救国之心愿。到日本后,他一方面努力学习军事,一方面接受和传播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思想,坚定了革命信念。当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他成为首批签名入盟的70余人之一。之后他又参加了同盟会中以军人为核心的“革命团体”,力主首都革命方略,即革命同志回国后渗入清军,逐渐掌握首都周围之兵权,待时机成熟,一举拿下首都,然后登高一呼,全国响应,革命即可告成。这一主张,虽与黄兴先生等其他革命党人的方略不同,但在与黄兴讨论时,得到黄兴的嘉许,鼓励大家不妨分头进行革命,合力推翻帝制。
1908年,蒋作宾学成返国,在保定军官学校担任教习。他利用授课之机,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并负责汇集各方消息,以与南北军中同学秘密联络。
1909年10月,他参加了全国陆军游学毕业生考试,获第二名,被清廷陆军部调军衡司任科长。军衡司又叫军制司,是掌控全国陆军人事、勤务及部队编配权的重要军事部门,对蒋作宾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极为有利。上任后,他将日本的《步兵操典》等军事著作译为中文,大获清廷陆军大臣荫昌的赏识,其书立即印发全国,在陆军中推广使用。其后,为贯彻首都革命方略,他又巧妙利用清廷与袁世凯的矛盾,向清廷陆军大臣提出整编全国军队的建议,表面上为清廷统治削弱袁世凯的实力,实为革命同志渗入新军创造条件。该建议正合力图擅权的满清皇室亲贵的心意,因而很快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他也因此进一步得清廷信任,被提升为军衡司司长。
为贯彻整编建议,蒋作宾经常奔赴南北各地校阅部队,对陆军重要人事积极进行汰旧更新,从而有效地削弱了袁世凯的实力,到辛亥之前,袁系干将被淘汰大半,而吴禄贞、张绍曾、兰天蔚、何成浚、范熙绩、石星川、张华飞等富有革命思想的新派军人,留日陆军同学则或得提升或派任新职。截止武昌首义爆发前夕,拱卫北京周边及北方之兵己有两镇※半逐步掌握在革命党人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祯和沈阳第二混成协兰天蔚协统之手,为其首都革命方略奠定初步基础。蒋作宾深信:再有两三年准备,便可实现首都革命方略。不期武昌首义爆发,打乱了他们的原有计划,在尚未做好扎实准备的条件下,他仍对武昌首义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充分利用职权,不遗余力地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革命工作。
辛亥革命爆发后千方百计支援武昌起义军
拖延军火运输化解义军守城压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清廷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陆军第四镇及第一混成协前去镇压,并委派蒋作宾赴保定安排南下军队之弹药军火补给事宜,以支援在第一线镇压起义军的清军。蒋作宾利用职权,采取拖延战术,故意将军火安排在编组列车后列——第51序列列车上,使清军攻打武昌的72门山炮只有25发炮弹,每三门山炮只有一发炮弹的局面持续了整整十天。造成清军弹药无以为继、攻城乏力,炮队指挥官饱受责骂而连连叫苦,不得不天天发电报到陆军部催讨炮弹,直到10月22日运炮弹列车才缓缓经过孝感,从而大大化解了起义军面临的重炮攻城威胁及遭致的生灵涂炭压力。
策动“滦州通电”壮大革命声势
清廷为挽救其皇族统治,不得己再次起用己被弃用在家养病三年的袁世凯及其部下。袁以钦差大臣的名义,调集冯国璋等部猛攻武汉三镇,革命形势十分危急,这时蒋作宾早已
布置在新军中的一些同志刘一清、邵保、范熙绩等人策动北方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0月29日,先由负有守护北京重任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兰天蔚协统等共同发起,从滦州电促清廷立宪,撤消皇族特权,倘若不从,则实行兵谏。通电发出后,清廷大为震怒,远在前方的袁世凯也为之一惊,袁不得不在军事部署中有所顾忌。革命党人策动,张绍曾等人发出的“滦州通电”,与武昌起义遥相呼应,有力声援及配合了武昌起义,壮大了全国革命的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