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爷爷陈芷南和外公刘伟才
辛亥革命网 2011-10-0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明华 查看:
写在前面的话:
翻开历史的页面遥祭100年前,国家羸弱、政令腐败,列强虎视眈眈欲瓜分吾国。国父孙中山誓死“驱除鞑虏,建立中华”,当年有志有为的青年无不追随其“民权,民族,民生”的三民主义的大同理想,我的爷爷和外公就是这些热血沸腾中的一员。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撰写此文纪念我的爷爷陈芷南和外公刘伟才。
我的爷爷陈芷南,又名昌选,号颖荪,字憬村,小名秀升(1884—1962),湖北蕲春县人。
爷爷幼年聪颖。十八岁时,以芷南名应县考,县官拟第一名给芷南。后因县某生以夤缘上级,夺去第一名,只得屈居县前列。1903年继在黄州府应考,芷南以案首(案首制名,第一的意思。)入庠。同时中秀才的还有董必武,外公刘伟才(刘时英)和田桐(田梓桐)等诸公。1904年爷爷考入蕲春师范学堂。
当时,张之洞兴洋务,署武昌。将两湖书院改为两湖总师范。名是湖北、湖南属,实则两广及西南生甚多。规模十分宏大。
1906年,芷南以秀才应招入两湖总师范学堂学习,同时入学的还有我外公刘伟才。外公刘伟才(1890—1952)又名映云、远尤,学名刘时英,湖北蕲春县人。爷爷陈芷南与外公刘伟才是同榜秀才、在两湖总师范学堂又是同学,两人当时受现代科学、文明、民主气息的影响甚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热血沸腾的爷爷、外公与董必武一起参加了推翻清王朝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武昌军政府成立,爷爷在在武昌军政府做宣传鼓动士兵和民众工作。外公加入了孙中山同盟会在武昌军政府军务部任职。因陈、刘二人是蕲春老乡、多年同窗,又都是满腔热血投身入辛亥革命,志同道合,于是便指腹为婚结为儿女亲家。
爷爷心里一直装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志向。民国初年,他任湖北第一师范教员。后北伐军入武汉,第一师范停办而在原址设立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爷爷离校。此期间,他曾并兼中学校长、湖北第三中学教员、启黄中学教员及大学讲师。爷爷一生追求自由民主,1919年董必武创建私立“武汉中学”,爷爷应董必武邀请兼职“武汉中学”教员,在任教期间曾参加“五.四”运动。1926年爷爷加入国民党,在董必武的领导下任区分部组织委员及监察委员。爷爷为人正直,“4.12”之后,他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行为,愤然与国民党脱离关系,并辞去所有职务,回到蕲春乡下隐住,1928年任蕲春县刘公河高等小学校长。
爷爷个性清高,有一件事一直在我们后代传为佳话。那还是民国十七年,南京政府在武汉举办县长考试,将爷爷录为县长,由南京考试院发给县长证书任命为赣南某县县长,但爷爷嫌官场应酬琐事繁杂,拒绝赴任。几个月后,闻知该县处于国、共拉锯斗争状态,自此更是不涉仕途,潜心任教。
此后,全家由蕲春陈家坝下坝湾迁居武昌文昌门内陈家院,1929年爷爷任武昌文华中学教员。抗战期间任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鄂东分校蕲春分校教员。武汉光复,任黄州高中教员。解放后,爷爷1951年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研究员,1953年6月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湖北省文史研究馆编纂《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的编篡工作,著有《孔孟学说与民主大同》,《憬村诗文集》等遗作。
爷爷“教育救国”的思想也充分体现在对子孙的严格教育之中。任教期间,每遇天气晴朗的十五夜,爷爷就携二子三人蛇山观月,给他们讲读书做人、治国安邦的故事,夜深沉方归。回家后即命题命结合当天的事各做诗一首。我父曾有诗曰:“幼年随父读诗篇,押韵要求必确严。平仄交叉不准错,时龄正值小儿年。”我的大哥,三哥三岁后就由爷爷奶奶带着进行启蒙教育,爷爷自然是十分过问他们的学业,教大哥明康做诗的格律和数学、教三哥明嘉写字和默写,爷爷总是说:“读书是根本,仗总会打完的,那时国家是很需要读书人的。你们要好好地读,将来才有本事为国家出力。” 当时,我尚年幼,晚饭前我常常见到三哥、六哥、七哥等拿着各自的作业排队等候爷爷批阅。当审阅到他们写的小字时,三哥拿着线的一头,在每一行格子上面中间,爷爷则拿着线的另一头在当行格子的最下边中间,以线绳为准逐字检查字写的是否偏移,并耐心地讲说,逐一指正。记得有一天,爷爷照例给七哥和我布置了作业就外出了,七哥这时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到省图书馆看书去。”“爷爷布置的作业没做怎办?”我问,“回来再做!”于是兄妹二人就一起出门到体育场墙外的紫阳湖边往长草的地方淌去,岂料那是一个沼泽,看起来是草,草下其实是水,把鞋子都踩湿了,二人只好把鞋脱掉藏在一个草堆下,做上记号,然后兄妹二人光着脚板走到省图书馆看小人书。图书馆要下班了,我们才在催促下把书还回,原路到藏鞋的地方取出湿鞋穿上回家,到家已是吃晚饭的时间,吃完饭早把爷爷布置的作业忘到爪哇国去了。第二天按常规爷爷命令拿作业检查,二人只有硬着头皮拿头天做的作业来蒙混,爷爷开始还认真地检查,并讲说,看着看着的觉得不对,发现是曾经改过的作业,不禁大怒说:“这还了得!哄起我来了,你们以为我没做记号,就记不得改过没有?”二人吓的只有垂头受训不敢言语,奶奶又拿出两双湿鞋子来问:“你们昨天到哪里玩去了,鞋都是湿的。”爷爷此时只差点又要拿手背拍打二人的头了。两人只有老实招供说去了图书馆看小人书的经过和忘了做作业的事情,并表示愿意补起来。爷爷一听说是到图书馆看书就很快息怒了,和颜悦色地嘱咐我俩把两天的作业补齐,这就是我那可亲可敬的爷爷。
1962 年的冬天爷爷在睡眠中安祥去世,终年七十八岁。爷爷向往民主自由,投身辛亥革命勇敢造反,参与推翻封建清朝;爷爷一生以教育救国为已任,正已正人,不图名利。正如鲁迅所言爷爷这一类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外公刘伟才投身辛亥革命在武昌军政府军务部任职,后随同董必武在汉口兵站工作并参加了保卫武昌的战斗。1913年反袁“二次革命失败”, 董逃亡上海。1914年1月流亡日本,刘逃亡施南(恩施)。后来外公曾在广东省任揭阳县代县长。广东大暴动发生后回蕲春任蕲春县教育局长及蕲春县国民党县参议员。在新中国开国大典前曾接到董必武邀请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函件,但我的外婆害怕国民党复辟祸及家人,趁外公外出时将函件付之一炬而未能成行,此仍终身体憾事也。外公1952年辞世。我对外公印象不深,关于外公的经历是他嫡孙刘青莲在查家谱及亲友的访谈中所得梗概。但是在我幼时从母亲的言谈中感觉到外公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外公冒死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的光荣历史,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与怀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