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黄花岗起义和烈士林尹民

辛亥革命网 2011-09-30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林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

后排左一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尹民;后排左二为林尹民烈士的堂兄、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后排右一为林尹民烈士的兄长、辛亥光复福建时的副司令兼参谋长林肇民。

  一百年前,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富裕生活和远大前程,为了一个渺茫、在当时很难实现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唤醒国人推翻在中国施行了2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为了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特别是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这些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黄花岗起义原决定起义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起义日期不得不推迟。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弹药殚精竭虑,海内外同志和支持革命的爱国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可是,在目前态势下仓促起事,成算很小。后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4月26黄兴决定起义改期,紧急疏散广州城内准备起义的人员,仅留少量中坚,并通知香港起义总部停止派人赶赴广州。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敢死队)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所以在4月27日实际起义中,除黄兴一部按期起义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最后因力量的对比悬殊这一根本原因,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了。

  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未就,而国内革命之时势,时以之造成矣。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这次失败也是最后一次的失败,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前奏,不过半年,武昌起义就成功了。

  由此看来,黄花岗起义在辛亥革命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对黄花岗起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悼念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这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遇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这些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革命党人用生命与热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些革命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革命,焕起了当时处于低潮的民主革命,极大地促使这个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迅速覆亡。

  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广州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我的叔祖父林尹民是广州黄花岗起义遇难的七十二烈士之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