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怀念我的外祖父廖名缙
辛亥革命网 2011-09-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田奉婴 查看:
在辛亥革命网辛亥人物栏目看见我的外祖父廖名缙的事迹介绍,勾起我自幼脑海里母亲讲述外祖父零星的印象——好学、勤奋、孝顺、乐善好施,懂藏、日、英等多种文字,精通国学,长于诗文绘画,研军事善带兵,开矿办厂搞设计,参加兴中会、同盟会,作为湖南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见证了中华大地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晚年办学重教、研究佛教。随着我搜集有关外祖父资料的汇集,一个爱国济世慈祥的老人跃然纸上。
东渡日本“文武双学”
外祖父廖名缙,字笏堂,清同治6年(1867年4月)生于湖南浦市。虽系拔贡之家,但幼年丧父,家境不济,幼时于浦市“观澜书院”勤学苦读,光绪年间中秀才,因成绩优异遴选入武昌的“两湖书院”和湖北武备学堂学习,清光绪丁酉(1897年)科拔贡。曾任湖南浏阳县教谕,福建龙标书院山长,后被张之洞推荐官费去日本留学,入读东京振武学堂和弘文学院 ,“文武双学”以寻求报国之路。留日期间受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思想影响,确立了“兴民权、革专制”的政治立场,在日由于纪念甲午战败邀集留日学生举行反日爱国集会与日警发生冲突,愤而归国。
留学归来投身革命
廖名缙遵从张之洞等洋务派“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之精神,救国图强,投身革命。归国后任江西常备中军兼续备左军统领、湖南威字新军协统、湖南新军巡防营左路统领、湖南武陵道和四川永宁道道尹等职。由于廖名缙早年秘密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他受孙中山先生之命在江西设兴中会分部于吉安,参加了同盟会的早期活动。1904年秋,华兴会领袖黄兴派陈天华等赴赣与廖名缙联络,廖名缙参与策划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后共组织了10余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动中外,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起义失败后,一万多名志士仁人惨遭屠杀,廖名缙恐清廷兴党狱,迅速遣散同志,使清吏查无所获,自己却遭疑忌而被罢免。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刘道一(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被清政府湖南当局逮捕杀害,当时,黄兴为悼念亡友刘道一,寄托哀思, 遂泼墨挥毫,赋就挽诗一首:
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澹中原侠骨香。
我未呑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
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旌日有光。
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
黄兴这首悼亡诗手迹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在其后十数年间相继有梁启超、章士钊、廖名缙等志士友人在精心装裱的挽诗周围浅黄绫上题跋。这些题跋,或盛赞黄兴、刘道一非同寻常的革命情谊;或歌颂民主革命志士的忠肝义胆;或倾吐自己与逝者的志同道合;或追思挽诗作者的义薄云天。
廖名缙的题跋是:
善化起布衣,奇气若龙虎。
堕地著左衽,雪耻报尧禹。
平生刘仲子,道同车有辅。
喷血隐嚢间,可与荆轲伍。
公也奋椽笔,凄语出肺腑。
遗墨落人间,吉光留片羽。
精气所磅礴,霜日谁能腐。
什袭比球图,国宝传今古。
——廖名缙敬题
起义失败的消息和刘道一捐躯的噩耗传到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本部后,聚集在那里的孙中山、宋教仁、秋瑾等同盟会本部同志无不悲痛万分。
参选临时大总统
清宣统3年(1911年)7月,廖名缙回湖南参加宪友会湖南支部和同时成立的辛亥俱乐部湖南支部,且为湖南支部候补评议员,主张君主立宪。当时,湖南省长兼督军是谭延闿,谭延闿非常赏识廖名缙,二人携手寻求救国之路。宪友会奋斗目标是“发展民权,完成宪政”,投入请愿运动。但清政府固执“皇权至上”,请愿运动终告失败。失望之极,廖明缙和许多立宪派人士纷纷转向民主共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