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父的那些事儿——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随笔

辛亥革命网 2011-09-13 00:00 来源:《赣鄱侨风》杂志 作者:东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再次追忆祖父的那些往事,曾经叱咤风云、领军百万的革命先驱,一直到他晚年双目失明、长卧病榻的凄凉生活,

        孩童时候,在缅甸的家中,就曾听过父亲讲起祖父的一些事儿。

        那时还小,只懂得是一个官,还不理解其中的缘由和曲直。

        在华侨学校就学到小学五年级,开始能看点华侨报刊,父亲又讲起祖父的那些事,听着听着,觉得祖父是位好大的官,是在福建同安老家响当当的父母官,但为什么后来又衰落下去,却不得而知,父亲也从不对我说明这段辛酸经历。这个迷团一直带到我回国以后。

        1969年2月,作为爱国侨生的我,随着一批爱国青年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远航。写着“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红色醒目的飞机,飞越云贵高原,祖国层层梯田、翠绿山河跃入眼帘,我的心情即十分激动,又有几分的愁怅。一想到已经离去的安逸家庭和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酸酸的泪儿悄然盾眼角。

        一缕阳光自飞机窗外射入,我仿佛又想起父亲曾说过的祖父往事,是啊,我们的祖先是英勇刚强的革命志士,是曾经威镇四方的文武秀才。我要以祖父为榜样,去勇敢地面对挑战,面对人生。

        回国后,国家分配我到江西南城一所“五·七”大学劳动学习,后又分别安排参加南城耕师“赤脚医生”培训班、抚州卫生学校医士班学习,1972年7月,经南城县委推荐,选送到江西医学院学习,并成为一名临床医师。这十多年,我没有回过福建老家,祖父的那些往事也渐渐淡出我的思想。1978年某月,父亲在从缅甸寄来的家书中,提及自己年迈多病,已无法实现回国探亲的愿望,希望我能代他去给祖父、祖母祭扫,以了却不孝之子的心愿。家书又再一次钩起我对祖父那些事的回忆,是啊,是应该回去看看了,应该去深入了解祖父在家乡的那些事儿。

        1979年早春,我携带妻儿来到我曾日夜盼望的老家—厦门,见到了已退休在家养病的大姑,在农村耕耘的小姑,以及刚从农场落实政策返城的叔叔一家。叔叔见到我们,热泪横流,百感交集,我知道,这是叔叔对父亲的思念。我和叔叔一同住在同安的老宅屋,那天,我们叔侄俩促膝交谈至深夜。

        第二天,叔叔又带我们来到祖父后来定居的花莲祖宅,那是有着七门六进的大宅深院,那里面还住着我的几房亲戚,一位已近六旬的老者还管我叫哥,叫得我浑身不自在。后来,叔叔又带我拜访同安的几位老人,拜会同安县志办和政协的几位同志,还专门乘长途汽车来到泉州菜巷寻访祖父曾经买下的洪衙埕大宅院遗址。这一趟走来,我收获颇丰。对我的祖父从以前的神秘到油然起敬,并为他的革命思想和追求进步的崇高思想境界深感骄傲与自豪。

        我的祖父陈瓞臣,原名许成瓜,清光绪九年(1883年)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鸿渐尾村,祖父系印尼侨商。6岁时祖父经商破产,其父将他卖到灌口陈家,改名陈瓞臣。陈瓞臣自幼聪颖,过目成诵,有“灌口神童”之称。16岁连中文武秀才,名噪银城。后受“教育救国”思潮影响,考入福建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

        宣统元年(1909年),陈瓞臣在同乡会的资助下,回灌口将凤山书院改为同安县第一所近代学校“凤山小学堂”,并亲任堂长兼教员(同时也在其出生地鸿渐村建立小学堂)。陈瓞臣聘任当时同安知名人士庄尊贤、陈延香、庄佑南、肖甸邦等志同者为教员,学堂实行新制《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最早引入了现代化教育模式。凤山小学堂还是灌口同盟会的活动据点。同年,陈瓞臣与庄尊贤等人发起组织灌口同盟会,动员其养父加盟入会,并由其出面创办灌口天然农林种植有限公司。陈瓞臣召集同志200多人,购买枪械,秘密军训、准备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八闽震荡。陈瓞臣、庄尊贤甚为振奋,他们变卖自己的财产,并以南洋华侨的部分捐款充当军饷,与其他辛亥志士率领灌口革命军起义,一举攻占了灌口巡司衙和大老衙。初战告捷之后,义军又配合漳泉二府反清志士进攻所属各县。锋芒所指,所向披靡。1911年11月13日(农历9月29日)凌晨,陈瓞臣、庄尊贤等率灌口革命军包围同安县城,与陈延香领导的同安青年自治会里应外合,一举光复同安。由于辛亥事前准备工作做得十分细致,配合紧密同安县城的光复可谓兵不血刃,民众拍手称快。陈瓞臣旋被推举为民国首任同安代理县长,次年调任安海县长,不久调升晋江县长。

         1913年9月,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陈瓞臣弃职流亡南洋,继续为讨袁奔走呼号。至1916年6月袁世凯败亡后,才回国寄居厦门。此期间,陈瓞臣大力协助陈嘉庚先生争得演武亭地皮作为厦门大学校址。

        1921年夏,孙中山密遣广州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李烈钧赴厦,与陈瓞臣共商组建闽省护法军事宜。陈瓞臣因叛徒告发被捕,囚禁两个月后将被秘密处决。幸得陈瓞臣机智地从狱中传出字条,使家属获得确实消息,并通过他的同学邱炯夫的营救得于脱险。对此他以“大江流月波翻白,老树凌霜叶更红”的诗句倾诉自己的革命决心。   

        1923年,孙中山平定粤军陈炯明叛乱,陈瓞臣应李烈钧电召入粤,主持收编潮汕粤军洪兆麟部,至6月整编为2个团。孙中山亲委陈瓞臣为闽赣边防军司令,命其率两个团回驻闽南,以策应广东护法军再次北伐。

        1924年春,国共合作建立,广东革命政府派中共党员杨章奕就任闽赣边防军参谋长,令陈瓞臣、杨章奕移师闽西赣南,编入北伐东路军序列。孙中山病逝后,北京政权落入奉系军阀张作霖之手。南方国民党内部冲突剧烈,李烈钧加入西山会议派反共,继而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变。这些重大变故,使笃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陈瓞臣茫然无措,灰心至极,自叹“道有时而晦,世与我相违”,遂于1926年挂印归乡,寓居厦门,从此脱离军政界,在厦门市区洪本部开设“四时春”酒行。他始终不忘扶持故乡的教育事业,经商利润多用作灌口凤山和鸿渐两学堂的教育经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陈瓞臣仍坚持民主立场,在诗文中直斥蒋介石政权为“暴秦”。对坚持斗争的中国共产党人满怀友情。曾书赠中共地下党员杨章禧一诗云:“当前大难事非常,破釜沉舟宁顾乡?家国兴亡夫有责,与君携手赴沙场。”以诗言志,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1936年11月9日,陈瓞臣因病逝于家中,享年54岁。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再次追忆祖父的那些往事,曾经叱咤风云、领军百万的革命先驱,一直到他晚年双目失明、长卧病榻的凄凉生活,不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已的缩影。人生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道短暂的痕迹,让我们承接先辈的遗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再接再厉,为实现人类和平的大同世界而共同努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