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风雨之微尘——我的曾祖父修承浩(2)
辛亥革命网 2011-07-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修毓明 查看:
蔡锷当时怒发冲冠,立即与唐继尧、李烈钧等策划倒袁。先通电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布告天下。随即组成西南护国军军政府,传檄讨袁。义旗高举,民心振奋。于是护国军兵分三路: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作为全军的主力;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分路出师北伐。1916年1月护国军第一军在总司令蔡锷指挥下,挺进四川,在叙永、大洲驿、纳溪一带,与袁世凯的北洋军主力部队——北军张敬尧师,展开激战,当时蔡锷兵额,不足三千,而张敬尧师则万余人。可护国军师出有名,士气旺盛,当地老百姓大力支援,通风报信。遂将张敬尧师全部击溃,张敬尧仅以身免。
修承浩入川就任永宁道道尹后,即按照离京与蔡锷分别时所商定的计划进行,一面以储粮备荒为名,储集粮食,一面与贵州省都督刘显世秘密联系。蔡锷云南起义,四川都督陈宦即奉袁世凯密令,函电修承浩进省述职。当时道尹公署幕僚中知内情者,颇为修承浩担忧,修承浩则处之泰然,抵达成都后,就去都督府见陈宦,陈闻修承浩已至,即降阶迎入。他说:“松坡(蔡锷字松坡)倡乱,恐危及你,所以要你来省。并无恶意,为了你的安全和安心,关于你的住食问题,我也加以考虑,以住在我的公馆比较妥当。住在外面,就难于照料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修承浩只得满口称谢,住进了陈公馆的西花厅。自从修承浩住进陈的西花厅后,陈宦每天下班回来,必至西花厅闲谈,有时还约雷飚、熊克武(字锦帆,四川人,曾任师长,督军,解放后,当选为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张澜(四川人,曾任川北道道尹,四川省省长,解放后,任人民政府副主席)等六七人,均系蔡锷知交及同盟会会员。每日分析当前形势。自纳溪一战,护国军大获全胜后,军威大振,大家遂说服陈宦独立,说:“袁世凯复辟帝制,倾覆民国,是违背全民意志,已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各省纷纷响应护国军号召,相继独立,有如雨后春笋,袁世凯自掘坟墓,迫在眉睫,都督处于覆巢之下,助桀为虐,他日将以何面目自谢于国人?为都督计,莫若即时宣布独立,与袁世凯断绝关系,表现出大义灭亲,为国为民赤诚,不失为再造民国的功臣,流芳百世。再就当前川局而言,张敬尧师在纳溪一战已被护国军全部消灭,马继增军次湖南辰溪暴卒,全军自动瓦解,后无援师,现两军对峙,兵力悬殊,都督自知不敌,加之湖南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已通电就任护国军湘西总司令,截断湘黔,湘川驿路,使四川局势,益陷于孤立,都督若能审时度势,伸张正义,宣布独立,使川民得免于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其有造于川民,川民亦馨香顶祝,歌功颂德,转念之间,祸福殊途,望都督当机立断,勿贻优戚。”陈宦听了大家的发言,沉默了半响,表示接受大家的意见。陈既同意,事不宜迟,遂推修承浩起草,一电北京与袁世凯决裂,迫袁世凯退位,还政于民。一通电全国,宣布四川独立。稿拟好,经大家斟酌,陈宦同意后,即交侍从拍发,川局遂告平安。
四川独立后,湖南汤乡铭督军亦高举义旗,通电独立。陈宦和汤乡铭系袁世凯最亲信的部队,今竟不顾私情,袁氏一气,不久,便与世长辞。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修承浩调任四川川东道道尹,西南护国军军政府亦自行撤销,蔡锷受命为四川省都督兼省长。
蔡锷率军进驻成都,可四川经过动荡之后,百废待兴,蔡锷废寝忘食,积劳过度,旧病复发了,只好请假赴日本福岗医院治病,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在1916年11月8日与世长辞。蔡锷的灵柩运回长沙时,修承浩特意请假至长沙送葬。其挽联云:“保民主,保共和,数革命元勋,推公为最”。下联:“是英雄,是豪杰,论平生交谊,于我何堪。”
蔡锷去世后,四川省都督,省长缺出,此时周道刚与熊克武势均力敌,各不相让,陈兵待命,幸亏修承浩与周熊二人均系知交,与熊克武的关系更甚,亏得修承浩极力劝阻,双方始得稍安。1917年,北京发表周道刚为四川督军,川北道道尹张澜为四川省省长,修承浩调任四川省政务厅厅长,修承浩目睹川战又将爆发,不屑为个人名利之争,(当时有一派推举修承浩为四川省省长)遂请假省亲,弃官退隐归家。
修承浩归家后,每天以读书,写字,吟诗自得其乐,不问时事,有时乡居,有时住城。1921年沅陵遭受特大旱灾,灾情很严重,四乡灾民,拖儿带女,外出逃荒,城里到处都是灾民。当时政府采取措施,在县城里设临时施粥处十几个站点,并且开义仓:灾民凭发给的救济证,每天去仓库买救济粮。但灾民们白天守在仓库的门口,互相拥挤,夜晚则露宿街头,儿啼饥女哭寒,状况极为凄惨。修承浩目睹惨状,即建议当时政府,以垦代赈,并且说明以耕代赈的效益,当时政府立即采纳,将县城后面的鸳鸯山划为垦场,修承浩亲自负责鸳鸯山垦工场的事物。将场地分为若干垦工区,分类进行技术指导,实行林粮结合,营造经济林千亩以上。搭建临时工棚,容纳灾民。灾民既有了住处,不再露宿街头;又免于每天领救济粮时的拥挤和有米无处可炊的困境,灾民们的住食有了保障,人心安定,社会秩序也恢复了正常。再说开垦出来的粮食,除了自给自足,余下的还可以上缴国家。真乃一举两得。很多年后,每逢旱季,老年人还会回忆当年的情景和往事。
1926年,贺龙元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长,从贵州铜仁率师北伐,进驻沅陵。知道修承浩曾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与蔡锷和熊克武均系至交,故常去修承浩家,他们一起畅谈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往事,相处甚恰,贺龙元帅尊称修承浩为翰老,离开沅陵时,还以宜兴花钵一对赠送给修承浩,这对花钵在1982年,由修家后人捐赠给沅陵县政府,现在沅陵县博物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