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辛亥将领革命烈士江来甫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江传建 查看: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辛亥将领革命烈士江来甫后裔从贵阳前往江苏淮安悼念在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江来甫烈士。二0一一年五月四日江来甫烈士后裔与江苏淮安当地政府一同来到辛亥革命烈士江来甫纪念碑前,怀着沉痛的心情向辛亥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以表对革命先烈深深地缅怀之情。
曾祖父江来甫,江苏淮安楚州人,1875年6月生,清末秀才,写一手好字,年轻时喜读明史,尤其是《嘉定屠城记略》、《扬州十日记》更为熟读,知清兵入关屠杀之惨,愤而拍案,逐渐产生了反清思想。光绪末(1902年)清廷初征兵江来甫“决定弃商从戎”,“入金陵三十三标任书记”。1908年参加了在安徽巢湖举行的新军第九镇和第八镇(驻湖北)的“秋操”(军事演习),“长官奇其才擢为排长”。后考入南洋讲武堂,毕业后擢升为第九镇三十三标一营“督队官”。由三十三标标统著名革命党首领赵生(字伯先)引荐,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从此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先后光复,辛亥(1911)年旧历九月中旬,第九镇统制官徐绍桢在同盟会员的策划支持下,于南京秣陵关宣布起义。江来甫为三十三标一营管带(即营长),任中路前卫司令。当时陆军中小学堂部分学生自愿组成敢死队参加战斗。陆小学生多为清室文武官员子弟,可是也有一些“初生牛犊儿不怕虎”的学生,如韩德勤、曹笑萍、郭大荣、江琴荪等自发地联络志同道合的同学将近三十余人,密商同新军联系的准备工作,其中有松江钱大钧、上海杨裕鸿、广东欧阳驹;三期生宿迁郭大荣(后任蒋介石副官长)、杨州朱棠(后任镇江要塞司令)、孔庆桂(后任炮兵司令)、山阴章坚等。还有陆军中学二期生曹笑萍,涟水朱宗玉、清江浦方鹏举等。由江来甫之子江琴荪先向任新军第三十三标第一营管带江来甫透露并要求协助,又得到该标同盟会负责人冷遹积极支持,参加了该标敢死队又名炸弹队,随同新军第九镇于1911年9月17日夜在秣陵关起义,脱离清室,攻打南京。开始走上了革命征程。
在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义愤填膺,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奋勇推进。在距雨花台约一公里处时,敌人突增三个营兵力,起义军每人仅有的五粒子弹,而多已射完。在各路失去联络、弹药缺乏的情况下,起义军无奈撤出阵地,乘着当夜大雾,陆续退集镇江、高资、龙潭一带,整顿反攻。镇江都督林述庆“知来甫名,招隶麾下”。
由于南京一时难以攻下,革命党人和沪、苏、浙军政府首领在镇江开会,议决组织江浙联军,脱离清廷的海军十三艘舰艇亦驶至镇江江面助战,上海方面又运来大批弹药,联军士气高涨,遂取“分进合攻”方略,径取南京。江来甫率镇军第一营为先锋,在龙潭激战半天,消灭敌一个整营,大挫清军锐气。敌人凭借南京城垣高厚,炮台林立,据险顽抗。江来甫组织敢死队、炸弹队,一马当先,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英勇突击,一举攻占了城外雨花台、乌龙山、幕府山等制高点,并用重炮轰击张勋指挥部和两江总督署。张勋等见大势已去,率残部不足二千人,于深夜出汉西门,败退徐州。民军彻底粉碎了清廷在南洋的精锐,胜利光复南京,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下令北伐。以镇军林述庆为北伐军总司令,这时,我曾祖父江来甫编入冷遹师长的镇军第一师(后改为第三师)第二旅三团任团长,并由师长配属步兵连、辎重兵连,编为第一支队。
支队进入扬州。我曾祖父与徐婉商,要求严格遵守孙大元帅命令,以爱民为第一,完成神圣北伐使命。随后推进淮安。早在林述庆组织兵力攻打南京之时,“徐、淮、海一带兵变,四散掳掠,市村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