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父黄兴先生革命秩事
辛亥革命网 2011-05-30 00:00 来源:长沙文史县资料 作者:黄曼西 查看:
先祖父黄兴先生,在清末民初历次革命起义中,几乎无役不从,而且十有九次担负实际指挥之责。在他短短数十年的生活历程中,作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业,当时被视为传奇式的人物。中外人士,无论口头或文字,一提到辛亥革命,便大抵以孙、黄并称。可是,现在我们湖南青年能熟知黄兴生平梗概的,恐已不多了。每逢节日,辄有怀念,特别是记起先父在病中追忆先祖父事,谨缕述数端于后:
(一)1905年2月,马福益以长沙起义失败,欲集合会党各派之精锐于洪江,图谋再起,并派同志谢寿祺到上海与先祖父联络,请接济饷械,派人指挥。先祖父时已与刘揆一赴日本,因而谢仅与揆一之弟道一见面。先祖父得道一报告,乃与揆一熟商,觉得洪江地势可攻可守,且商业繁盛,又盛产桐油,经济相当富裕,事属可为,因偕揆一返上海,并会合谢寿祺一道返湘。他们在汉口鹦鹉洲取得原收藏于该地的少数枪枝与子弹,密藏船底潜运回湘。不幸在船到沅陵时,为沅陵厘卡搜获。厘卡弁兵乃欲直前将先祖逮捕,没料到先祖父乃是国术好手一举手即将该弁倒提抛入水中;揆一与寿祺亦与他弁格斗,将其一击倒舱内,其他两弁仓皇逃往附近防营告急,因而先祖父一行得携枪械登岸走避。
(二)先祖父在童稚时,即天资聪颖。据说他的塾师为人书写对联,错把一幅旧联的上句“向阳门第春光到”,写成了“向阳门第春光早”,急切求一对语不可得,急得满头大汗,其时先祖父正站在旁边,就插嘴说:“何不对以‘积善家庭喜事多’。”塾师听了,如释重负,连声说:“好,好!”其他旁观者也喷喷称善。
(三)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夏,先祖父路过武昌,即在两湖书院演说,鼓吹革命,与顽固派大开辩论。湖广总督张之洞闻讯震怒,立命首府兼院长梁鼎芬拿办。梁悬牌驱逐先祖父出境,但先祖父仍留了八天。并将邹容所著《革命军》,陈天华所著《猛回头》四千余册,分赠武昌军学各界,然后搭江轮回湘。后来湖北革命团体陆续兴起以及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昌,实先祖父早已播下革命火种。是时,宋教仁肄业于武昌一普通学堂,听过先祖父演说,深受感动,以后黄、宋订交可说便从此始。
(四)孙、黄两位历史人物在日本会晤,磋商决定将中国各个革命团体团结组成“中国同盟会”领导革命。先祖父认为,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陆军学生回国后掌握了兵权,切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因此,他嘱咐陆军学生中的同盟会员,不要到“同盟会”总部往来;陆军学生的入党证书,也由先祖父一人另行保管,并商议从同盟会的陆军同学中,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另组织一个团体,以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作为团员应具的品德,因名日“丈夫团”。先祖父还鼓励家有资财的同志出资捐官,俾能获掌兵权,为革命作准备。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即举兵响应,军中任都督及军、师、旅、团长职者,多属“丈夫团”的同志。他们都是先祖父所熟知的人,与先祖父有特别深厚的情谊,因而先祖父在革命军中具有极高的威望。
(五)袁世凯为了想当正式大总统,谋取各国承认,便于1912年8月电邀孙先生和先祖父北上协商。孙先生与袁见面以后,袁乃以操之甚熟的官僚手腕,对孙先生极尽笼络之能事,表现得异常的真诚坦率,致使孙先生相信:“项城实陷可悲之境遇,绝无可疑之余地。”并力劝先祖父见袁。先祖父乃于九月十一日到达北京,与孙、袁共商国是。袁之优礼先祖父,一如优礼孙先生。其结果就产生了空空洞洞的所谓“孙、黄、袁、黎协定”之八大政策。(黎未参加会商,系征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