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李国柱
辛亥革命网 2014-04-18 00:00 来源: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 作者:李宝云 查看:
我的父亲李国柱,号石琴,湖南嘉禾县人。青年时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在日本留学时参加同盟会。归国后,在孙中山和黄克强领导下,参加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时,我父亲与同盟会员彭邦栋积极响应,约期起义于湖南嘉禾、宜章两县。辛亥革命后参加倒袁运动。一九一三年,讨袁军一度失败,我父亲出亡日本,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在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一九一四年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返湘,组织讨袁军。在辛亥革命全过程中,历任湖南督军署顾问、讨袁军第一路司令、湖南省游击司令、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会参议,总统府参军及湘粤边界招抚使。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又任命我父亲为讨贼军第八路司令。一九二四年又任建国巩卫军(北伐时改为攻鄂军)混成旅旅长。
为了投身于民主革命,我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国内外,尤其是对点燃湘、粤、桂辛亥革命之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筹集革命经费及购买武器,他变卖了大部分祖遗田产;还以开设纸厂为名,制造炸药。清廷及袁世凯政府到处悬赏捉拿我父。我父为革命奔走在外,家中多年得不到他的音讯,我们全家改名换姓,流离他县。当时我母亲只生下我哥哥一人(即李萼芳,现在武汉),年仅七、八岁,为免遭杀戮,将他进去当小和尚二年多,改名为“王神保”。我母亲为别人当佣人或做零工(如扎鞋底等)度活。父亲另有一妾,亦被出卖再嫁。被我父亲卖剩下来的一部分田产全被没收充公,房屋大多被拆毁,其砖瓦用作改建县署。受害者还不止我们一家,凡与我家有亲戚关系的人,未脱逃者,几乎都惨遭杀戮,他们的房屋亦被拆毁。我父亲为民主革命的献身精神,受到孙中山的称赞,他在致蒋介石亲笔函中曾称:李国柱为湖南最热心之革命同志。
孙中山去世后,我父亲在悲痛之馀,自叹,“伯牙失去知音,不再抚琴”,在平定东江后即退隐,不再任职。他以后见国民党政府腐败,叛变革命,屠杀革命志士,极为痛心,不愿在蒋政权下工作。他靠朋友及侄儿们接济(当时我哥哥尚未工作),先后隐居上海、长沙、桂阳等地,有一段时间住在桂阳的一所破庙内,但他并不信奉佛教,只借破庙栖身兼搞土法炼铁。在这些年间直到去世前,他与地下党有一定的联系,不遗余力地支援与帮助地下党同志。例如在上海法租界居住期间,我们家就住有共产党员陈选谱。居住长沙时,与革命老人徐特立(当时是八路军驻湘代表)有往来,徐老还到过我家。以后居住桂阳时又与地下党员李木庵、谷子元有联系,他们以开办新生中学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我父亲还掩护过李木庵逃脱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掌去延安。他与地下党员刘亚球、李林也有联系。
我父亲在退隐后,经济上一直是比较困难的。我哥哥读书是靠堂兄们接济。在我哥哥未毕业出来当医生以前,父亲的生活金靠友人及堂兄接济。在上海居住期间,去当铺当押衣服是常事。我哥哥工作后,主要靠我哥哥寄钱给他。
我父亲在桂阳居住时,选定机家岭的一所破庙,在那里从事土法炼铁(据说该地土质内含有铁砂)。他认为炼铁是生产性工作,于人民生活有好处。他和我后母二人居住在庙内(庙内原有一老尼姑),没有雇用工人。平日靠附近农民挑铁砂(含有铁质的泥块)来卖,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就请几个老师傅来,用木炭和小土炉将铁砂炼成铁,再铸成农具、菜锅等,批发给农民挑到集市上去出售。由于缺乏资本,加上矿砂有限,每年只能开炉一、二次,每次只能炼几小炉。因此生活十分艰苦,往往靠吃红薯、干苋菜度日。即使如此,他亦不愿到蒋介石政权中去当大官(蒋介石知我父亲是辛亥革命有功人士,为了装点门面掩人耳目,也曾想给以名义上职务,我父拒不接受)。并经常对子女表示,要保持他的晚节。
一九四九年解放时,我父亲虽有病在身,为了争取嘉禾等地和平解放,步受损失,他在地下党领导下做了一些工作。同年十二月病故,由人民政府公葬,并吸收我后母王成英参加工作。
现将我父亲生前所写的简历附录如下:
光绪乙巳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光绪卅四年归国,与同志陈应鑫、陈应品、彭遂良等筹积资金,设立东兴制纸公司于嘉禾车市为革命机关,并担负往来湘、粤、桂各同志之经费,经清廷实业部备案免税,由日本购来制纸药品及刷光重铁机,并运入硫酸硝酸炸弹原料。柱任经理兼技师。宣统元年就聘嘉禾官立学校校长。旋以提倡革命见忌于清政府,不能输革命知识于青年学生,辞去校长职。是年黄克强派何用九来湘接洽,何在嘉禾塘村墟被驻防哨官李赞卿捕获,为知事杨灿所杀。柱亦潜逃奔走桂林连韶等处,联络各同志密谋起义湘粤桂边界。杨灿去职后又出资创立学校。辛亥春由香港返湘担任运动驻防军队。及武昌起义,柱与彭邦栋约期起义于嘉禾、宜章两县。时嘉禾知事锺麟系满人,父子均死,县署被焚。革命成功后任督军顾问。民二年讨袁军失败,出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愿书第19号)。民三年奉先总理命令由日本返湘,组织讨衰军,六月廿八日在郴县起义,宣布讨袁。委邬电升为讨袁军第一司令,陈校经为第二司令,占领郴、宜、永、兴、桂、临、嘉各县。两粤各同志扼于事势,不能立时发动,而袁军四路合攻,不两日而失败,官兵死伤甚众。湖南革命优秀分子摧残几尽。柱虽侥免于难,而地方士绅及家族父老子弟遇害者不下数千人,柱先人之墓碑被破毁,妾被卖,长子萼劳七岁潜匿为僧两年,三服内之屋宇被拆卸,建嘉禾县署。民六年湘政府设立湖南抚卹调查处,龙璋为正处长,柱任副处长。旋以湘局政变,段系傅良佐入湘,柱随先总理入粤,供职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会及参议等职。大元帅府改组,柱又追随程潜治军湘省,任游击司令。陈炯明由闽返旆,先总理迭电柱率部由湘入粤,以壮粤军声势。当时谭(延闿)、赵(恒惕)均系吴佩孚党羽,不满孙总理政策,柱因此不容于湘当道,所部率被迫改编。柱又随先总理乘兵船入粤,任总统府参军及湘粤边界招抚使等职。陈炯明叛变后,柱奉先总理命令任讨贼军第八路司令,治军岭南。民十三年柱任建国巩卫军混成旅旅长,改编为攻鄂军及国民革命军第六军,迨先总理去世,平定东江后,感怀知己,即萌退志,柱息影湘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