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清生平事略
辛亥革命网 2014-04-17 00:00 来源: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 作者:何培昆,何仁若 查看:
何海清,是培昆之父,仁若之祖。字镜寰,号乔八,排行第三。生于一八七五年农历五月十三。原籍湖南湘乡县城前铺早家冲。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幼读私塾三年后,即在地主家看牛喂马,当长工,靠出卖劳力为生。性情刚直不阿,事母至孝。十八岁时,投奔长沙当兵,因个子矮小未被录取;改投山海关外魏午庄麾下,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魏部参加了甲午战争,以杀敌英勇任先锋队班长,表现了誓死抵御外侮的民族气概。
一九○四年,他东渡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同年回国,潜入岑春煊部新军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一九○七年,调充云南七十五标一营队官。一九一○年入云南讲武堂担任队职,与朱德将军结识,交谊甚笃。
一九一一年,仍回七十五标一营任队官;九月升充管带(营长)。奉令负责滇南地区的联防任务。是年十月,蔡锷在五华山举义后,十一月二日,他与盛荣超等积极响应,经过六小时的激烈搏斗,取得起义战斗的胜利。同年,蒙自发生兵变,他率一个连星夜兼程驰往,鏖战数日,弭平叛乱,稳定了局势。
一九一二年,他在唐继尧部任北伐军第一大队长,在昆明誓师后,率部驰赴黔边南厂讨伐贵阳旧督残部,经过晓以大义,使敌降服。获得上级嘉许,晋升为北伐军上校联队长。旋即向铜仁进军,上级命炮团轰城,他考虑城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坚主不用炮轰,环攻数十昼夜,敌仍负隅顽抗。后每人用钢丝绳一根,攀城而上,经多次反复,伤亡甚重,终于破城而入,铜仁城得以光复。上级嘉其战功,改编入黔军,升任第五旅九团团长。
一九一三年,川军刘某率部闹独立,北伐军总司令部命他率部征剿,由松坎攻綦江,大小数十战,川军溃走,直逼重庆,获大胜。旋升陆军少将,率部回黔平定叛军,又有罗平、板桥之役,亦告大捷。一九一四年改任云南步兵八团团长,奉令率部镇守蒙自边关。
一九一五年,蔡锷计脱北京返滇讨袁,十二月中旬抵河口后,有袁贼死党蒙自道尹周沅、阿迷州知事张一鲲等阴谋暗杀蔡锷于途中,沿线布置暗杀匪徒千余人,何公不计个人安危,亲率便衣三百余人在蒙自一线护卫,并备有保卫蔡锷的专用车,使蔡安全到达昆明。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宣布独立讨袁,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何公任第一军第二梯团第四支队长,朱德将军为第六支队长。一九一六年一月十二日由昆明出发,分三路进攻,军次纳溪对河双河场时,他率部将曹军包围,一举歼灭殆尽。蔡锷大喜,特电嘉奖,并遣使犒师,亲笔写了慰问信,内云:“双河场之役,赖阁下血战兼旬,备尝艰苦,不独弟一人心感不忘,即天下后世亦当崇奉不置也……”。
当时北洋军及川军,抗守纳溪一带,敌众我寡,初战失利。旋经蔡锷组织反攻,由于将士用命,激战二十七昼夜,双方伤亡均重,最后由何公挑选勇士五百余人,组成敢死队,并带头冲入敌阵,白刃相加,敌始大溃。蔡锷深为嘉许,从而进驻纳溪城,稳定了大局。
一九一六年,讨伐军阀周骏的内江战役中,何公率部血战三昼夜,缴获大批枪炮,取得了胜利。继又追克简阳,直下成都,迎蔡锷入成都城。旋以战功升陆军中将,任川军第七师十一旅旅长。
一九一七年,何公任护法靖国军第一军右翼总司令,攻克渝城。一九一八年冬,升任靖国军第八军第一师师长,率部由渝沿江直下。军次夔州,与黎天才等会商继续北伐事宜,一致推举何公任滇黔川鄂豫靖国军前敌总指挥,率部直取宜昌天柱山。
一九一九年被聘为总司令部高级顾问。一九二○年春获二等文虎勋章,同年升任云南第一卫戍总司令。在职期间,他用剿抚兼施办法,使叛军匪盗得以肃清。一九二二年春,改任东南边防督办兼剿匪总指挥,不到一年,边患无虞,民众安乐。一九二三年六月,升任云南镇守使,境内顽敌股匪,悉投诚受抚,社会秩序井然。以功绩卓著,晋升为陆军上将,任建国军第六军军长。
一九二五年十月,回湘治理母亲丧葬事宜。以军阀割据,国事日非,于一九二六年冬请准长假,解甲归田。
一九五○年十一月八日不幸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一九八一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