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姑父李济深先生
辛亥革命网 2014-04-01 00:00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周泽棣 口述 孔令新 徐燕 整理 查看:
李济深先生是我的姑父,更是我的恩师。
小时候第一次看见姑父时,他温厚热忱的言行,广博的知识,让人感觉就像一位温和的师长,使我打心底里尊敬这位长辈。后来,又在姑妈周月卿和哥哥周泽甫口中知道,姑父追随孙中山先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更令我钦佩不已。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将姑父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指引,立志报效祖国,要为家乡做实事。
姑父造福百姓,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城市建设发展不遗余力的那一段段真实感人的往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1924年,完成了驱逐桂系旧军阀的任务后,姑父任西江善后督办,办理梧州及其各地善后事宜。在这期间,他打算在梧州蝶山办一所高级中学,就和当时广西建设厅厅长、留美回来的盘珠祁硕士商谈自己的想法,而盘珠祁认为,梧州市居西江上游,地处浔、桂、西江交汇点,为广西内河航运的咽喉,交通便利,地位重要,与其建中学,不如建大学。
姑父对盘珠祁这一建议,大为赞赏。事后马上将此建议与当时的广西省主席黄绍竑协商,黄绍竑表示竭力支持。于是,姑父便奔忙于筹办学校的事务当中。1927年,姑父以广西省政府的名义,着手筹办广西大学。1928年,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终于在梧州蝶山正式开学,这其中凝聚了姑父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心血与付出。
姑父不仅十分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建设同样是呕心沥血。1924年,梧州城北门外珠投岭24号商铺不慎失火,火势蔓延入城,烧毁了全城约七成的房屋。灾后,梧州商埠局总办李衡宙决定拆城墙,筑马路,拓宽街道,并参照广州街道式样建造骑楼建筑。当姑父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这一规划鼎力支持,更倡议临街建筑统一修建为商铺骑楼样式。至上世纪40年代末,骑楼建筑已成为了梧州城区的主要建筑风格。现今梧州骑楼城区域面积达1平方公里,已成为了梧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和繁华的商业中心区。
姑父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深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1925年3月12日,姑父得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的噩耗时,心情十分沉痛,他即授命副官李炯与梧州各界磋商追悼办法,成立了追悼孙大元帅的筹备处。3月24日中午,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在大较场召开,约有5000人到会,姑父主持追悼会并宣读祭文和发表演说,还亲笔为孙中山先生书写挽联。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不久,姑父为筹建中山纪念堂召集梧州各界代表召开了三次会议。姑父在会上向大家解释:“为何要建筑纪念堂?原因有三:一是孙中山为创造中华民国之勋,吾人为崇德报功起见,应有纪念堂,以垂永久;二是孙中山先生既有大功劳于国家,应建纪念堂使后人瞻仰,且时常深有感触,知道孙中山创业之艰难;三是梧州市内向无集会之地方,现拟建筑大规模之纪念堂,让市民有地方时常得集会之便利。”又根据孙中山先生在三次驻节梧州时,曾游阅茶山(后改名为北山),对茶山颇有好感,故决定将纪念堂建在茶山上。会后,姑父又率先带头捐款,各界人士亦踊跃捐款,西江善后处同时筹拨经费。经过几年的努力,1930年10月,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终于在梧州落成。
姑父的谆谆教导和关怀总萦绕耳边,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1948年1月,姑父与爱国民主人士在香港创建民革。同年,我经姑父的推荐参加了民革地下组织,任桂东义勇总队南区支队参谋长,负责在家乡苍梧一带,对反动势力开展“策反”工作。
在梧州解放前夕,我加入了护城队伍,维持地方治安,协助解放军筹措军粮,为迎接解放军顺利接收梧州城作出不懈的努力。
解放后,我竭力为维护地方治安、清匪反霸,为推动民主改革出力,带头响应土改,主动献出周家的田地、财产及一切自卫的枪支弹药。1951年,在民革上级领导的指示下,我参加民革梧州市委会的筹建工作,联系发展成员。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民革梧州市委会于1953年正式成立,同年,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在不花国家一分钱,不要一个编制人员的情况下,民革梧州市委会开办了梧州公信财经学校,为梧州市及邻近地区的行政部门、工商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急需的财务人才,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努力。之后,我还担任了梧州市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民革梧州市委会第七、第八届主任委员。回首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和统战事业的六十余载经历,姑父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我的指引与鞭策。
姑父是一位可敬的爱国主义者,虽经历了几个巨大变化的时代,走过许多艰难曲折的道路,但他的思想和行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