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提督张彪的百年倒影——回忆父亲张彪
辛亥革命网 2013-12-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佩文 查看:
我叫张佩文,今年96岁,是清朝末年镇守武昌的第八镇统制张彪的第16个孩子,也是张彪17个孩子中现如今唯一健在的孩子。
今年7月19日,我到达山西榆次参加了山西政协举办的首届张彪文化座谈会,山西省晋中市市委、市政府及市政协对张彪历史的重视以及他们对我及女儿的热情接待,让我早已平静了的心绪被百年的历史风云搅动起来,父亲张彪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回到我的身边。
5岁那年,随父亲张彪乘火车从天津到石家庄又被太原的阎锡山接到山西榆次之后,今年是我第二次到达故乡西左付村,相差近一个世纪了,尽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但家乡的巨变还是让我找寻不到记忆的印记,摊开褶皱的记忆,也仅仅想起曾经刺激童年味蕾的大脆饼和曾经让我好奇而今仍然存在的麻纸窗户。如果不是父亲张彪的汉白玉塑像立在那里提醒我这就是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的故乡在我的记忆深处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祖籍的概念。只是民风依然淳朴,未曾改变。
在故乡山西榆次西左付村至今仍然矗立着当年父亲张彪亲自设计和建造的张彪祠堂,虽经风雨剥蚀和岁月磨砺仍保持着当年的风骨和精神,更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西左付村骄傲的历史见证,以及教育子女们最好的榜样——清朝封疆大吏的祠堂——清朝一品大员的家。
也就是因为建造这个祠堂让父亲积劳成疾,从山西回到天津后不久就生了大病卧床不起,最终走向人生的尽头。也许,尝尽了人生百味的父亲早已知道了自己的气数,亦或是耀祖光宗的男人们倾尽毕生精力的最后一搏,毕竟父亲当年已经六十四岁的年龄了。
父亲卧床期间,我经常和父亲呆在一起,帮父亲倒倒水、捶捶腿,有时父亲给我半文洋钱让我买些爱吃的零食,父亲常常给我讲他的传奇故事。
1
父亲张彪生于清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五(1860年),原籍山西榆次西左辅村,是一位武举人,自从与山西巡抚张之洞结缘后,一直跟随张之洞,直至张之洞任湖光总督时,他被提升为湖北陆军第八镇统制。
父亲张彪出生农民,有着农民的朴实和忠厚,恩遇张之洞后,受到张之洞青睐和栽培,二人互有知遇之恩,且恩谊长青。张之洞信任父亲张彪为左右,而父亲为张之洞鼎力相辅成为左右。张之洞修筑湖北“张公堤”,父亲亲自跳入水中肩扛手托堵塞缺口;张之洞组建新军,父亲亲自操练,并三次远赴日本考察日本军事,并受到日本天皇颁发的旭日勋章。父亲张彪不但从外交军事操练、建兵工厂等亲自出马,以身作则。即使在生活作风方面也向张之洞学习,以致于在业余空闲时间学习张之洞的书法,并自己联系绘画。父亲严格要求自己来改编自己的出生低微,他积极向上,终于职守,善于学习的品格,让张之洞爱其非一般武将可比,以致于把自己的养女嫁给父亲张彪,而父亲的长女后来也认张之洞之子为义父,直至张之洞去世时,父亲张彪为其购买楠木棺椁,足见父亲的朴实与忠厚。
父亲对子女们也一向严格。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在我们天津的家张园里设置了一个沙盘,每天我们放学回家后,每人在沙盘上写一首诗方能回家吃饭,所以我们姊妹17个都不同程度的上了大学,有的到日本留学,而我是在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学的是英语。记得1925年从北平来天津住进我们张园的时候,为了不惊动皇上,父亲给我们立下了很多规矩,而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哥哥们放学后也只是悄悄地远远凭窗而眺张园平远楼上的皇帝溥仪。
父亲张彪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5岁那年岁父亲带我们回老家山西榆次就是因为那年家乡遭遇了自然灾害,农庄颗粒无收,农民卖田谋生,父亲回去收购了一部分土地,并还给原农户耕种,不收地租,无偿使用。父亲张彪居住在张园的时候,在张园门口支起两口大锅,每天在国内熬菜和稀饭给贫苦人吃。而且,父亲穿着布衣经常带我们到贫民区走访,不同程度地给予贫民帮助。
父亲爱惜人才,也注重培养。父亲张彪考核军队不但要口试合格,也要笔试合格,而不埋没人才,不大才小用。山西青年阎锡山曾想借同乡关系到父亲手下谋事,父亲见其年轻有为,志向冲远,于是鼓励她继续在山西发展,事实证明阎锡山成为山西的一员名将。即使是家里的一个丫鬟,如果是个人才,父亲也会珍惜的,以至于丫鬟们跟随他一跟就是几十年。
父亲在湖北做第八镇统制的时候,黎元洪是第八镇协统,二人的看法主张一致,组建和训练新军工作顺利协调,关系融洽,而且黎元洪十分尊崇父亲。即使黎元洪任总统期间,也常常电见面议大事,听取父亲的意见和建议,每次见面,作为大总统的黎元洪将父亲让在上座,父亲推托说,你是总统,你应该上座,而黎大总统却说,这个位置应当是你的。其实,黎大总统有多次邀请父亲出来主持工作,都被父亲谢绝了。因为里黎大总统知道,吸引住新军,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如父亲张彪。最后,黎元洪大总统委任父亲张彪为建威将军,并每月发给工资。即使父亲退隐后,黎元洪也多次到天津的张园去探视,父亲去世时,黎元洪还来送葬祭奠。因为当时有溥仪祭奠,所以,黎元洪给父亲送葬之事外界传言说:“天子送葬,总统合棺”。1927年9月13日,父亲张彪因病逝世,享年67岁。丧事由福建军工帮办王永泉担任总理,他为父亲从南方买进南木棺椁,溥仪赠赐寿品,并赐谥号“忠恪公”。父亲的葬礼盛况空前,海内外传为佳话。远近亲友、年就和感恩者纷纷前往吊唁,送病队伍长街数里,满街军警戴孝并维持秩序、疏导交通,一时间万人空巷,丧事操办近一个月。
2
尽管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在中国是必然的事,但父亲张彪成为划时代的历史人物那又是历史的偶然。武昌起义是从镇守武昌的新军内部发起,那么镇守武昌的统制张彪怎能不让历史评说呢?父亲张彪无论怎样都历史性地与武昌起义一定要纠结在一起!
甲午中日战争中, 清王朝的陆军节节败退,海军全军覆没,甲午之战暴露了大清王朝固有的军队旧制、军械、操法均不合时宜,落后于世界列强,思想开明并有先见之明的张之洞向清廷请奏组练“新军”,由父亲张彪任统帅。为此,父亲三次到日本考察学习,回国后组练“新军”,并先后聘用了30多名外籍军官担任教练及顾问,其中就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参谋长的鲁登道夫、日军顾问寺西秀一等名将。“新军采用新军制、新设备,并用新军械装备“新军”,当时号称“自强军”。张彪被誉为“中国最早组练统率近代陆军第一人”,且这一称誉至今仍刻在张彪的墓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