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群:上世纪三十年代武昌城区近代化建设的改造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3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卢纲 查看:
最近,我和辛亥纪念馆的叶先培先生应武汉市武昌区有关方面之邀,为武昌旧城改造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希望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在保护与发展这一对矛盾中寻求最佳平衡点,既不让老城失去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能吸取到社会资源来改善旧城落后的生存状态,尽量使该议项不至成为仅凭美好愿望的空谈而落实不了。具体、细微、实在的正反意见和建议是越多越好,会更有建设性。
规划旧城改造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追根溯源我的精神动力来自于我的家族与武昌特殊的历史渊源。与我们家族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晚清名臣张之洞,当年创办中国民族工业,沿武昌江岸建了不少工厂,对推进湖北包括武昌城市近代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和思想贡献。我的祖父卢立群是董必武的学生,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和大革命也是武昌城区近代化建设的规划者和开拓者,现在武昌蛇山首义公园内还保存有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卢立群旧居。
20世纪初,武昌中心区域基本上依旧是陈旧的老模样,一片黑瓦木构的居民,狭窄而古老的青石条街港,吃的是从井里打上来带苦涩的井水或江里挑来的“活水”,清早千家万户从一片“下河”竹篾涮马桶的晨光交响曲中醒来;劳动者没有休闲娱乐的公园。尽管内忧外患,作为当时的湖北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兼园林处主任的卢立群先生曾经投身和策划过20世纪30年代老武昌的那场以蛇山和黄鹤楼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为省会武昌的近代化建设作了开拓性和奠基者的工作,从而奠立了武昌中心城区的格局。
1、新修了8条水泥或柏油马路,道宽一般扩至10-20米以上。
1932年趁大水灾后修堤岸,先期动工修临江马路含武昌沿江大道一段,至1936年沿江张江陵路及全线竣工,铺碎石柏油马路。
1935年,拓宽长街(当时叫中正路),今解放路,铺碎石柏油马路,孤形路面,两侧明沟;
1935年-1936年拓宽汉司路(1929年,石瑛拆汉阳门时期,开过一段头)+胡林翼路(察院坡)+抚院街+龙神庙,即今天的民主路,铺碎石柏油马路;
1935年,挖开胭脂山巡道岭开辟水泥马路,今胭脂路;
1935年,铺设熊廷弼路,今武珞路(阅马场到大东门),铺碎石柏油马路;
1936年开辟平阅路(平湖门—阅马场),今彭刘杨路,铺碎石柏油马路;
1936年开辟张之洞路,铺碎石柏油马路;
1936年-1937年铺设环城马路(今中山路)从大堤口经小东门到武昌火车站至解放桥,铺碎石柏油马路。
马路两侧都有水泥人行道,上植行道树,下埋下水管网。“要想发不离8”上述8条市内马路与武青、武豹等公路相接,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影响。
2、针对上、下水问题,主持兴建了武昌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建成近代化城市配套设施,数十座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厕所。
原计划在白沙洲造纸厂建大型水厂,因经费问题改在平湖门原麻布局建小规模水厂,1933年3月筹备,4月动工。1934年4月在蛇山建蓄水池,两个深池,一个黑色园形大铁盖。1934年7月1日建成供水,日供水量5000立方米,通往市内多处水桩龙头。
3、新建了一些公共建筑设施和纪念工程。
主持新建了黄兴铜像,1933年第一期工程建成,原地点蛇山头,抱膝亭西侧。省建设厅工程项目,上海铸造,江小鹣雕模,招标永茂隆营造社施工。1934年10月31日省主席张群和黄兴亲属参加揭幕典礼。
1935年因市中心古(鼓)楼洞上方的鼓楼图书阅览室被拆以改建南楼跨山桥,决定扩迁博文书院中的省立图书馆至蛇山抱冰堂下建新馆。1935年10月,省图书馆奠基,省建设厅工程项目,卢立群参与规划建设。中国建筑风格、西方工艺材料,采用美孚洋行建筑部技师缪恩钊的设计,招标袁瑞泰营造社施工。蛇山不仅成为首义圣山,而且成为文化圣山。
跨山桥,在蛇山芝麻岭,今黄鹤楼前,原为古南楼所在地,当时建有古(鼓)楼门洞。30年代,开始拟建开国门,后改为南楼跨山桥,为武汉最早钢筋水泥现代化拱桥,临空跨度达20米,漂亮的雕花桥栏,灯标,桥身中央刻有卢立群亲笔题写“南楼遗胜”四字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