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民主革命先驱何克夫先生

辛亥革命网 2013-07-30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何国秀 李镜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宣统三年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 同盟会革命党人又在广州举行了一次武装起义。在此役中,奉命吹响进军号角并率先带领选锋

  清宣统三年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 同盟会革命党人又在广州举行了一次武装起义。

  在此役中,奉命吹响进军号角并率先带领选锋队战士正面攻打清两广总督署的,是选锋队队长之一的何克夫!

  何克夫,字筱元,号知止,原籍番禺县沙湾,因父何端甫到连县经商,故为连县人。何克夫后来常居广州,又复籍番禺。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于民国三十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1949年4月22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在广州陆军总医院去世,享年71岁。何克夫幼承庭训,习经史业,以父为秀才而入学食廪,后目睹清廷政苛吏贪官,黎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遂弃文习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继而东渡日本深造。是时结识了黄兴、朱执信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随即加入中国同盟会,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终生。

  嗣后,其为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奋斗了四十多年,呕心沥血,几无役不与,且终生不渝。其早期任广西讲武学堂教官,以合法身份在新军中进行策反和宣传革命。同时,一度到越南河内向华侨募集革命经费。后曾多次参加反清政府之革命武装斗争,先后参加了惠州之役、钦廉之役、镇南关之役、云南河口之役和在云南策动新军起义。1910年11月13日应孙先生信邀,赴马来西亚槟榔屿打铜街120号党部参加准备起义之秘密会议。会后受命奔走于南洋各地为起义军筹措军费,数目甚为可观,而深受同盟会赞许,继则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在此役中,何公任选锋队(敢死队)队长,亲自为起义军吹响进军号角,且身先士卒,率领队员从正面攻打清两广总督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后竖立的记述起义经过的纪念碑之铭文中,详细地记述了何公他们当日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

  1912年以来,历任广东民团总局民团总长;南(南雄)、韶(韶关)、连(连县)军政分府军政总长;孙中山先生任大总统时的警卫团少将团长、总统府中将副官长;国民政府简任中将参军兼南韶连清乡督办;革命军独立混成旅旅长;粤汉铁路护路军司令。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时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北路讨逆军总司令;试署广东开建、四会、新兴等县县长;广东省政府参议员。1942年起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市接收专员、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继续担任中央政府监院监委,并兼任广东省政府参议一职。

  何公乃性情,于国于民,忠贞不二;为朋为友,义薄云天。民国肇造,缅怀死难战友,为使烈士英名万古流芳,烈士忠魂千秋安息,对参与收集烈士名单、撰写烈士史略和纪念碑文;参与向广东省政府申请拨款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寝等事宜,不遗余力。

  20世纪20年代,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蒙难,何公参与救护孙先生脱险。在1925年廖仲恺先生遇刺身亡后,何公又积极救助廖先生遗属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为安全计,何公先将何、廖等人接回自己家中——惠爱路西公廨(中山五路,原新华电影院右边小巷内),后又亲自护送他们去香港避祸。

  何公于1949年4月18日,因积劳成痨疾致病重住院。当余汉谋等国民党在广州政要赴院探问时,何公“病虽沉重,但神志仍甚清醒,频以国事为问”。

  上述史实,正面昭示了何公一心为国为友,“忠心昭日月,义气贯乾坤”的形象。

  何公“毕生耿介,不求名利,清苦自持”。其患病多年,竟“因贫无以医”,积劳致原属一般性肺病哮喘,因延误治疗而成为不治之症。病危时,“经朋友转辗营谋, 始送入陆军总医院医治”。其家中十多口人,长期居住在广州,且多次迁徙,住房都是自己掏腰包租赁的。真正是“家中无恒产,身后无遗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时人对何公之高风亮节赞誉有加,“尊称为真正革命者”,或誉之为“后死之黄花岗烈士”。新兴县民称之是忠厚长者,主宰一方,绝不扰民,是“菩萨县长”、“万家生佛”。有挽联赞其:“广州攻督署,钦廉参义军,烈烈轰轰,愧煞投机党棍;生前无洋房,死后多穷债,干干净净,堪称革命完人。” 徐傅霖挽曰:“先生乃革命元勋,真如玉洁冰清,为贵族豪门所窃笑,……”关仁甫将军的挽联则慨叹:“ 数十年辛苦,却为谁来,碧血黄花,后死无人称烈士;万千事揖哀,都从此了,忠肝义胆,前瞻唯我识英雄。”董百洵亦挽曰:“使当年一死得葬黄花岗,何致此革命元勋茹苦受难,生无养、病无医,唯有千秋功业永垂青史……”《星岛日报》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星期六第四版第五个栏目中称“何老追随孙逸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其功勋在戴季陶(传贤)、张溥泉诸氏之上”。何公去世次日,《中央日报》报道“革命先进何克夫昨日在医逝世”消息时称,“噩耗传来,此间党政人士,殊为悼惜”,并盛赞何公“毕生从事革命,不求名利,现病殁后萧条”。该报对何公毕生尽瘁革命和耿介风格,作了详尽报道。是时与祭者感触失此革命完人,莫不凄然悼惜!《现象报》报道:何氏“尽瘁革命事业,秉性耿直廉介,自行宪后,尤多献替。身后萧条,遗子女九人,均在学龄,今遽溘逝,闻者悼惜”。何蹑天挽联亦曰:“眼见身后萧条境,足见生平耿介心。”连县唁电“惊悉克公仙逝,举县同哀。克公功在党国,虽死犹在”。国民党总裁蒋介石致电何公家属表示慰问并亲书“吾党楷模”四字致挽。蒋氏挽词、同僚同袍挽联及民众的诸多赞誉,无一不是对何公恰如其分的公正评价,是社会公论,绝对不是寻常所见之世俗应酬溢誉之言。

  何公病重时,余汉谋、薛岳、欧阳驹等省、市军政要员,曾联袂赴医院省候;同时着手为何公准备后事,并请求民国中央政府予以公葬或国葬,并抚恤其遗属。在穗的中央政要,闻讯亦纷纷前往慰问。逝世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发讣告。由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及国民政府,党、政、军及其他要员居正、陈立夫、王宠惠、邹鲁、陈济棠、孙科、张发奎、余汉谋、薛岳、李汉魂、罗翼群、胡毅生等50多人组成治丧委员会。时任广东、广州民国政府,党政军领导人的余汉谋、薛岳、欧阳驹等亲视含殓。祭典时,冠盖云集。祭礼由余汉谋主持,邹鲁、孙科、张发奎、陈立夫、薛岳、香翰屏等数百人与祭,并于出殡时执拂。灵柩由东川路粤光制殓公司引发,经百子路(现中山二路),在先烈路口(现烈士陵园正门)设路祭辞灵。礼成后,循惠爱东路(今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仓边路、小北路,东至登峰路白云庵火化。沿途四五里, 很多路人驻足目送。此事广州各大报章均有报道。广大市民对此众口一词,说何公的丧事 “仪式隆重肃穆,倍极哀荣 ”!

  同年5月25日, 广州各界又于广州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 云台里“南韶连同乡会”礼堂举行“故监委何克夫追悼会”。由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主祭,并献花献爵,张发奎、陈济棠、余汉谋、薛岳、欧阳驹等陪祭。与祭者:邹鲁、陈立夫、张道藩、陈策、胡毅生等党政军首要及何公之生前友好200多人。由赵超报告何公之生平事略,对何公毕生尽瘁革命事业,及其耿介风格,至为详尽。与祭者深感失此革命完人,莫不凄然悼惜。各方送致挽词、挽联甚多。

  据报章载,何公病重住院,在穗的党、政、军要员前往省候时,“睹此革命老人与病菌最后挣扎之痛苦景况,多为之泪下”。眼见一个真真正正为国为民的国民党元老、现任之中央监察委员,革命一生,竟然晚景凄凉,病无以医,逝后萧条,遗属待哺一至于此。作为有良知之人,焉能不为之感恸、哀伤!

  综上所述,虽然时局非常动荡,在穗之国民党政要,个个都政务缠身,人人都自顾不暇,而社会各界民众亦为自身之安危担忧之际,对何公患病住院,社会各界依然广为深切关注,后事处理亦颇周全、庄重。其间,各大报章郑重其事地连续报道其事,并如实地反映群众由衷表达的对何公名副其实的评价等,从而非常清楚地表明,何公一生出污泥而不染、廉洁自重、忠贞为国、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得到了国家、社会和群众的认同。

  (注:本文作者何国秀、李镜章为何克夫之女、女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