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桐、田桓:孙中山先生身边的田氏兄弟
辛亥革命网 2012-06-28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严希敏 查看:
田桐、田桓是我的太公(曾外祖父)和叔太公,他们从青年时代就跟随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民主政治历尽艰辛,出生入死。在东京时,田桐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田桓担任孙中山先生的侍从秘书。孙中山先生常说他俩堪称难兄难弟,总是亲切地称他们“大田先生”、“小田先生”。兄弟俩文笔均如行云流水,孙中山先生书作有时就由田桐、田桓兄弟二人代笔。
田氏兄弟是湖北蕲春人,父亲田又青是清末新派学者。他饱读经书,立品高洁,在家乡办了一所私塾,40多年教授乡里学子数百人。兄弟俩从小聪颖好学,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思想。
哥哥田桐,字梓琴,号玄玄居士,署名恨海。1903年赴日留学,他积极拥护孙中山建立统一革命组织的主张,参与同盟会创建工作,成为发起人和同盟会元老之一,被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议员、书记部书记。负责会内机要,佐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田桐出任内务部参事、参议员;1914年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田桐任党务部副部长、中华革命军湖北总司令;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1920年任中国国民党广州特设办事处党务科主任、韶关大本营宣传处长;北伐战争时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江汉宣抚使。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委员等职。
田桐常说:“政治人才不皆有移风易俗之能,不可无移风易俗之志。”正是这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的豪气让他一生肝胆照人,大义凛然。
为了宣传革命思想,田桐浪迹天涯,笔战经年,曾在日本与宋教仁、白逾桓等创办《二十世纪支之那》杂志,署名“恨海”为《民报》撰稿,与柳亚子创办《复报》月刊,受孙中山委派至新加坡主办《中兴日报》,与当地保皇派论战,在印度尼西亚泗水主笔《泗滨日报》,回北京创办《国光新闻》。
为了革命的需要,田桐多次投笔从戎,血战沙场。曾参加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武昌起义后,在“阳夏保卫战”中任司令部秘书长,在孙中山支持下加入张汇滔的部队讨伐袁世凯,与国民军第二军军长胡景翼共同向吴佩孚开战。
弟弟田桓,别署苇寄,号苇道人。田桓比田桐小14岁,从小就非常敬仰哥哥,决心像哥哥一样投身革命。田桓12岁时考入县高等学校,同乡黄侃(季刚)喜爱田桓的豪气与聪明,看好他日后一定能成为革命的精英,还替他剪去辫发。田桓16岁加入同盟会,19岁在蕲州联合同盟会会员举行起义。
1912年田桓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在东京经田桐介绍,晋见孙中山先生,随后加入中华革命党,担任孙中山先生的侍从秘书。先生很喜欢田桓办事勤勉敏捷,常常夸奖鼓励他。在与先生相处的12年中,先生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爱憎分明的革命立场,宽宏豁达的革命风度,真诚亲切的人格魅力给田桓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1914年田桓被任命为中华革命党印铸局局长,曾为孙中山镌刻“大元帅印”、“孙文印”。1945年田桓在上海创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新中国成立后,田桓曾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会常务监事,其书画作品享誉国内外,多次展出并收入专集。
兄弟俩跟随孙中山先生,从蕲州起义到阳夏保卫战,从东京建立“中国革命党”到讨袁护法,他们丰富惊险的经历演绎了传奇的人生。我是后来者,对先辈充满深深的崇敬与缅怀。于是,一本本资料与家谱在远离喧嚣的沉静中一页页翻开,在品读、聆听、体验、感动中,撒落在时间长河的历史片段终又重现了当年的辉煌。搏击于辛亥风云的田桐、田桓两兄弟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气宇轩昂、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
一、少年英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10月11日,胜利的喜讯传到距离武昌100公里的蕲州(现为蕲春)。19岁的田桓欣喜若狂,恨不得直奔城楼,升起光复的义旗。但为了更好地响应起义,让蕲州独立,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蕲州人杰地灵,多年来是中国同盟会、文学社、日知会、共进会等革命组织活动的地方。通过各种宣传活动,革命的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为响应起义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