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精神:奋斗、牺牲、不掠夺

辛亥革命网 2021-09-24 13:5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高中自 王琪珉 查看:

1920年10月10日,高振霄在《新湖北》第一卷、第二号“国庆纪念号”特刊上,发表了《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先生为我们打捞沉寂了百年之久的钩沉往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110年前。

武昌首义精神:奋斗、牺牲、不掠夺

——读辛亥元勋高振霄《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

 

  1920年9月15日,高振霄与胡祖舜、范鸿钧、张知本、曹亚伯、白逾桓等辛亥文人志士在上海成立“旅沪湖北自治协会”并创办《新湖北》刊物。

  1920年10月10日,高振霄在《新湖北》第一卷、第二号“国庆纪念号”特刊上,以高振霄及其笔名汉声同时发表了《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自治与自由》、《爱尔兰的一少年》、《汉冶萍的危机》四篇文章(见下图1)。先生为我们打捞沉寂了百年之久的钩沉往事,仿佛把我们再次带到了110年前武昌起义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从《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文中,我们看到了110年前武昌起义战势的惨烈悲壮,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情节;同时我们看到了武昌起义中广大革命党人、将士、民众等先辈们的无私、奋斗与牺牲精神,以及最普通、最底层士兵、民众的可敬可爱之处;我们还看到了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与风骨,我们更看到了我中华民族广大民众的善良秉性与高贵品格。

  202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有缘读到辛亥元勋高振霄百年前撰写《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不仅是我们人生与生活中的幸事,更为弘扬武昌首义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特性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手捧这部沉甸甸、弥足珍贵的历史卷书,静读细品相隔了一个世纪之久,依然迸发出强烈的时代感画面,亦一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武昌起义宏大叙事篇。

  原文摘录如下:

  上个月,我在上海要走的时候,胡玉斋对我说:“我们新湖北的杂志,十月十日一定要出个纪念号。这辛亥的事,是我们这些人干的,你在江船上没事,也该送点文字来。”

  辛亥的事,有二三件可纪念的。哪三件呢?(一)奋斗的精神。(二)牺牲的精神。(三)无掠夺的行为。

  当八月十九夜间黑地枪声一出,城内尚有抵抗最力的旗兵一营,伏暗射击,分不出你我。真正革命党人,合军学两界,总共不到五六百人是有组织的。其他压迫的,观望的,十倍于党人,党人誓死相抗,半夜巷战。黄土坡一带,尸横遍街,党人终没一个畏怯的。这是他们奋斗精神的第一种表现。

  刘家庙的战事,冯、段两贼用海陆两方面的攻击,炮弹及枪弹如淋雨一样。党人以数百敢死队赤身作战。曾记炮兵孟华丞一人,身受数十伤,下半部被炮弹所削,华丞横尸马上,兀狂呼杀贼,西洋男女争相拍手表示敬意。敌人数万众不敌数百党人的勇气。这是他们奋斗精神的第二种表现。

  汉口失守,汉阳的措置不当,又相继失了汉阳。黎元洪走出葛店,这时党人未死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宣言:“愿与武昌的居民共死,绝不愿弃人民去到南京。”这是他们奋斗精神的第三种表现。

  在事初起时候,一切组织都不完全,这是必然的。十九、二十、廿一,三日夜巷战,党人连吃饭都忘记了。廿三日清晨时节,有一百多兵士饿昏了,睡倒在蛇山上下。大家将他们扶起,慢慢的用稀饭来喂。有人说街上不是有油条饼子,你们怎么不吃呢?有一个断手兵士说:“我腰中没有铜元,我们绝不敢吃民间一点东西。”当时听者闻之都哭起来了。现在当贵州军事代表的李宗仁先生,前日说起此事,叹息好久。这事凡亲其事的都知道。这是他们牺牲精神的第一种可爱。

  到了汉口汉阳的战争,因为大江阻隔,军事上的运输,一时不能连贯。军人们饿着肚子打仗,汉口的商人小贩,组织一个送食队,担上些橘子、水梨、饼干、面包等类,不顾死分送火线上。我有一次骑马跑到卢沟桥下首,见一个女子跪在一个兵士面前,眼泪汪汪将橘子开了,一片一片的往兵士口中送。那兵士仰天长叹,死也不吃。我下马来,抱着兵士,问他为甚不吃东西。他说:“先生!我打败了仗,也快死了,省一点东西给别人吃吧!”我当时也同这女子一样,眼圈儿不禁红了。就现在想起,写到这地也不觉泪下。这是他们牺牲精神的第二种可敬。

  就是后来停了战,无论何人,自都督起,都是二十元纸票的薪水,绝不乱用公款。这一点,也不能说那时的人不会用钱呢?说到纷争的时代,无论那一国,到了战事一起,不能说兵士们绝对没有掠夺的。武昌起义的时候,《汉口新闻报》什么凤竹荪先生,还是抱着大清说话,骂我们是乱臣贼子,但是他反对我们的报纸上绝对找不出一个字说我们抢谁杀谁。我那时管理军法事情,杀敌奸细是有的,抄没旗官财产是有的,至于兵士们奸掠烧杀,直到了第二年春上才发现三四种这样的案件。

  克鲁泡特金先生每论学理的时候,总称许巴黎市民的精神是人间少有的。武昌起义就以上三种精神,总说起来,中国人的特性不弱于巴黎市民。中国自古烈士仁人,杀身成仁,大半并不想到自己权利生命,这是中国人的特性。

  (文章来源:《新湖北》第一卷第二号(国庆纪念号),1920年10月10日,见下图)

 

图1《新湖北》第一、二号目次,其中有以高振霄或其笔名汉声发表的四篇文章

 

图2 《新湖北》第二号(国庆纪念号)封面

 

  作者:高中自、王琪珉

  2021年9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