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革海外交流工作回忆
辛亥革命网 2017-09-15 15:05 来源:团结杂志 作者:李赣骝 查看:
我生于1933年8月,父亲李烈钧是民国元老,长年为国事奔走。他一心为公,和各地方派系关系都比较好。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他忧心国事,往来奔走于大江南北,团结各方面人士共同抗日。父亲在重庆有很多老部下、老朋友,每年12月25日的护国运动纪念日,父亲都把大家请来吃饭,共同缅怀当年起义情景。有人问父亲:蔡锷、唐继尧和您,谁在护国运动中的功劳最大?父亲说,革命党人是不争功的,他当时是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到云南发动起义讨袁的。如果非要说功劳大小的话,那应该是唐继尧最大,因为他当时是云南都督,手握军政、经济、人力大权。如果没有唐继尧的支持,父亲和蔡锷只身远道而来,无权无人无钱,很难成事。父亲1945年去世。当时,正逢国共举行重庆谈判,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都在重庆。他们还给我家发来唁电,并派董必武、叶挺等到家里灵堂祭奠。安葬完父亲后,我们举家回到了上海,我被送到上海私立岭南中学读书。
后来,我报名参军,志愿填的是海军、炮兵和坦克兵,因为想效仿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们。但体检时视力不合格,当兵的梦想破灭了,后服从组织安排,改为学俄语。就这样,我被安排到了哈尔滨市,军委委托哈尔滨医科大学(简称“哈医大”)代训我们这批学员。当时哈医大是由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的一部分和原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合并而成的新学校了,苏联来了一批教师,实力较强,我们成了俄文系的学员。在哈医大的学习那几年,我收获很大,学习了技术、俄文,思想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毕业后,我在北京、藏区先后工作过几年。1959年底服从组织安排,我到邯郸人民医院工作,当了大概22年的医生,直到1982年,当了邯郸市的副市长,分管卫生局、计生委、教育局、体委、新闻局等多个局的工作。担任副市长期间,我提出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当时邯郸市的市委书记叫岳歧峰,后来相继做过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黑龙江省委书记,2008年去世了。他跟我说,我参加共产党条件是够的,可是根据我的情况,如果参加民革则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建议我参加民革。随后,他又把这个意见从民革河北省委会反映到民革中央。民革中央那时候正好也处于“文革”后的工作恢复时期,于是就派人来考察我、跟我交谈,从那时起,我对民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于是就参加了民革。
大概1984年的时候根据工作需要,我调到民革中央任副主席兼秘书长。“文革”结束以后,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各项工作百废待兴。我们民革中央整个领导班子很团结,恢复和推动民革中央机关各部门的建设和领导工作。同时,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14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编者注)出台以后,民主党派被明确定位为“参政党”,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职责,这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都是新的工作,需要我们摸索开展。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祖统”工作,主要是“走出去”,到香港、澳门还有海外侨胞中,开展“祖统”工作。我到民革中央的时候,中共中央提出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已经是两个“寄希望”了,诸如“解放台湾”等提法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当时,我们就走出去,到香港、澳门会见故人,还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访问那里的华人侨胞,向他们介绍大陆的情况,欢迎他们回国参观、交流,这方面我们民革人士比较容易被华人华侨接受,通过华人华侨再影响台湾岛内的同胞,让台湾同胞通过海外的侨胞来了解大陆的发展情况,了解大陆的政策,最终目的是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我们可以直接到台湾,与台湾的同胞直接进行交流了。
再一个是大力推动开展办学活动,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业务教育等活动。“文革”结束以后,那时候教育部门、学校还没全部恢复正常运作,有的才刚刚开始招生,很多老师也没有到岗,整体教学力量有限,而广大人民群众又期盼能够读书学习、渴望获取知识。民主党派的成员,包括我们民革,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有很多教师。于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发动民革各级组织参与到创办办学机构的活动中,组织开办各种学习班,各种补习学校,涉及扫盲、初中、高中、中专、职高等各类教育——这样的机构当时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当时,我们民革中央也在各地相继组织开办了一些学校,其中三所最为出名:一个是杭州的钱塘江会计学校,一个是广西的邕江大学,还有一个是内蒙古的中山学院。这期间,我也参与到其中许多工作中。
下面我具体讲讲对外交流方面的工作。
我最初调到民革的时候从事的是对外交流工作。由于社会发展、政治环境变化,我们也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开展工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俄罗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深入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居住区以及一些工商、新闻、教育界代表人士的家中。那时候,我们都是组团去的,五六个人一个团,不带翻译,因为我们不怎么接触外国人,主要就是接触华侨,讲普通话为主。从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看,重点还是美国,去美国的次数最多,因为美国的华侨最多,美国的华侨和台湾的联系很密切,而且美国是世界大国,美国的华侨对政府的影响也很大。美国华侨主张祖国统一的,我们就和他们交朋友、开展交流交谈,还邀请他们回国参观,介绍他们接触各方面的人,包括统战部、政协、台办,还与其他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接触,让他们看看祖国的美好山河,了解一下各个地方发展情况。每年民革中央都会邀请这样一至两个华侨团,开展这个方面的工作。
我举一个例子。当时美国旧金山有一个影响较大的华侨团体“海外兴中会”。大家都知道,“兴中会”是当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之前的革命组织,所以这个华侨团体也使用了这个名字,为便于区别,增加了“海外”两个字。这个兴中会,不是反清的,政治倾向上支持的是国民党,所以和我们官方的大使馆、领事馆关系比较紧张,也不太来往,但他们又是反对“台独”的,在支持祖国统一这个大立场上与我们一致。当时中央的政策是,只要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我们都要争取。所以,我们民革就出面了,去做他们的工作,与他们打交道,加强交流交谈交心,后来还请来我国驻当地领事馆的人参加我们的交流活动。结果,我们领事馆的同志就和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也成为领事馆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的支持祖国统一的华侨团体。此后,民革中央继续做工作,多次邀请“海外兴中会”的领导参访大陆,看看大陆发展,看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些侨领的思想马上发生了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从那以后,“海外兴中会”的人就经常回到大陆参加各种活动,与各界人士交往,并间接对台湾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在我们开展的对外交流工作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是比较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民革用特殊的方式为祖国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再举个例子。一般来说,我们民革的对外交流工作是不针对外国人的,比如去美国,我们不做美国人的工作。但有时工作在开展中,我们也需要与美国人,特别是一些反对我们的美国人接触,于是,无形中我们也会去做一些反对我们的美国人的工作。有一年,我当时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那时候,国家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因此根据需要,全国政协就派我代表外事委员会带队出访美国,主要去访问参众两院。除了我,还有个外事局的处长,再加一个翻译——全国政协没有翻译,是到中共对外联络部借了一个局长来,这个局长会翻译——我们三个人就组成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访问团。到了那里有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大使馆和参众两院并没有直接联系,如果通过大使馆官方渠道我们很难接触到参众两院的人。于是,我们就通过美国当地一个高层的华人团体,叫“百人会”——这是一个美国高层华人(主要是知识分子)组织的团体——我们就和他们交了朋友,通过他们介绍美国参议院众议院的人员和我们见面。那次我们先后访问了十一个参、众议员,上午见,下午见,一起吃早午饭,都由“百人会”进行安排。在与两院的人员交谈中,我都是以民主党派的身份跟他们介绍中国的,介绍中国的发展,介绍中国的政治,介绍中国共产党,介绍中国的民主党派,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家交谈的效果很不错。有一个参议院的议员,叫南希·裴罗思。她是民主党成员,之前来过大陆,不过并不友好,弄出一些事情,让我们也很不高兴。这次我们在美国“百人会”的安排下也与她见了面。我国大使馆有一位参赞,专门跟我们讲,说这个人可不能见,是顽固的反动派。我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对她做工作嘛,如果都是对我们友好的,我们还做什么工作啊?更何况已经联系好了,而且还是通过“百人会”相当有名望的人来联系的,推不掉啊!当然,到了外国,我们都要听取大使馆的意见,但我们这个访问团,包括行程、见面的人员,也都是经过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审核过的,所以可以见。于是我还是坚持去见这位议员,对这位议员做工作,后来参赞他们也就同意了。我们就和南希·裴罗思见了面。我们给她介绍了许多方面的情况,交流效果很好。她也对我们国家的很多情况表示了理解,反华言论没有那么强烈了。毛主席说过,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做敌人的工作,把我们的朋友做得越来越多,敌人就越来越少,这样政治就胜利了。所以,反对我们的人,如果有可能我们也要做他们的工作。
像这样的故事,在民革对外交往工作中还有很多。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以我的讲述为契机,多多关注民革的工作,关注民革的海外交流工作,感悟民革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与贡献,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李赣骝,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以上资料由团结出版社采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