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中的李根源(2)

辛亥革命网 2017-09-04 09:2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成宁 查看:

1942年5月,滇西抗战爆发。那时祖父已63岁且卧病在榻,当他得知自己的家乡腾冲沦陷,整个滇西危在旦夕,又听说重庆军委会有放弃怒江退守澜沧江的意图,更是焦急的寝食难安。

  5月下旬,祖父的请求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5月24日病中的祖父告别昆明亲友,前往滇西保山。临行前他口占一绝:“西徼风波正可惊,要凭宝剑斩长鲸。老夫冒险生来惯,总向人间难处行”。祖父沿途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唤醒和激励人民抗日。

  5月30日祖父来到保山,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参谋长肖毅肃、马崇六(马晋三,工兵司令)等到距保山12公里处的板桥镇迎接。次日清晨他便冒雨视察保山城。当时的保山城秩序十分混乱,城区一片瓦砾,尸体遍野、鼠疫流行、百姓人心惶惶。眼前这片国破家亡、惨不忍睹的景象,激起了祖父对日本侵略者以及祸国殃民的军政官员的无比憎恨,也更加坚定了祖父发动滇西军民誓死抗战的决心。

  滇西抗战千头万绪,祖父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彻底打消重庆军委会放弃怒江防线,退守澜沧江的念头。

  6月2日夜,日军三百余人强渡怒江,妄图摧毁怒江防线攻占保山。怒江保卫战十分惨烈,情况也十分危急。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派人请祖父速离保山,祖父表示:“誓与永昌(保山)共存亡,不可去,不能去!”并决心在危急时蹈潭殉国。第二天清早,宋希濓总司令亲自到祖父住处,劝说祖父尽快离开保山。祖父再次坚定表示要留守保山,与保山军民同生共死。并引用林则徐的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明志。祖父还借机再次向宋希濂说明:“保卫云南须先保卫滇西,而保卫滇西,须扼住潞江保住保山”。亲临滇西前线的宋希濂也深知怒江和保山战略地位的重要,看法与祖父英雄所见略同。在给重庆军委会的一次电文中祖父言:“源于陷日扺保,已与蔚文先生及宋总司令迭次接谈,窃以保山为滇西门户,而怒江为边疆要隘,舍此不守,势必震撼全滇,影响全局。以宋集团苦战之三师,恐难作顽强之抵抗,源意似应续增三师于保山附近,更以一师控制祥云,以防敌由滚弄方面进犯,源以居近战地,见闻较切,敢供刍荛,用供采纳……”由于祖父和宋希濓多次电告重庆军委会表明他们的看法,终于使重庆军事当局打消了放弃怒江防线的打算,并采纳了祖父的建议。

  通过在保山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祖父还意识到能否改善军民关系、能否发动全民抗战,是军队能否在保山站稳脚跟、能否固守怒江防线,从而能否尽快实现大反攻的关键。他把调查到的问题告诉宋希濂,宋希濂也深有同感。他迅速部署了多项措施,包括:整肃军纪;命令各部队在所驻村寨为军民进行环境扫除和隔离工作;派出大批军医给百姓注射防疫针。

  经过一个多月军民的共同努力,保山的瘟疫得到控制,保山一带秩序混乱、政权瘫痪、军民关系紧张的局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级抗日政权及抗日群众组织纷纷成立,县政府各机关开始正常办公,躲避到农村的居民重新返城;商人开市、学生复课、居民安心、军人守纪。抗日歌声四处回荡,到处呈现一派军队爱护民众、民众帮助军队,军民团结抗战的动人景象。

  为了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祖父和宋希濂商定于6月5号、6号,在保山金鸡村召开军民大会,各方代表共计三百余人参会,宋希濂等将领也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滇西抗战动员会,祖父在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和动员,金鸡村会议后祖父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

  这时,祖父突然获悉,女婿杨毓华(腾冲大同医院院长,兼仼县立卫生院院长,年仅30岁)在抗击日寇的斗争中,于腾冲龙口为日寇所害,他悲痛万分。蒋介石闻之特发唁电给保山前线的祖父,唁电云:“保山宋总司令转李监察使印泉先生:令婿腾冲卫生院院长杨毓华死难曲石,青年殉国至堪悼惜,特电唁慰。”

  1942年6月30日,在保山郎义村后山圆光寺召开军事会议。到会者有: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大会主席)、副总司令张轸、参谋长车蕃如、陶晋初,七十一军军长钟彬,副军长陈明仁,参谋长周长椿,师长李志鹏、顾葆裕、刘伯龙、胡嘉骥,高参董重苞、欧阳春圃,兵站分监李国源以及上校以上军官。袓父在会上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夺取胜利,并指出是因第七十一军固守怒江,阻止日军东进,滇西战局才由危转安。会议结束后,祖父说:“士气振奋,精神焕发,可慰也。”

  滇西是云南多民族聚居区。这一带的二十多家土司所辖人口约占沦陷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若能团结他们抗日,滇西的抗日力量将会更加壮大。祖父便凭借着他在土司中的声望,通电或函告边地的二十多家土司,嘱其服从政府命令,追随国军,誓死抗敌。各土司皆以爱国为重,先后复函或派代表与祖父汇报、联系。祖父将情况上报,并亲书“为国干城”四字制匾,由专人送赠各土司。蒋介石获悉祖父团结土司抗战的情况后,很是高兴,他在给袓父的电文中,对祖父的功绩给予了很高评价:“边民内向,土司归诚,实施祖训,协助抗战,此皆先生德望所感,抚怀得宜所致,良用钦佩,尚希对于输城报国各土司,尽数代为抚慰为要。”

  1942年5月27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缅北撤退时阵亡。当灵柩经过保山县瓦窑时,祖父与宋希濂亲自前往祭奠,并通电各县,当灵柩过境时,定要举行公祭,以勉忠魂,以固歼灭日寇之决心。电文说:“云南迤西各电报局速转送云龙、永平、漾濞、大理、凤仪、祥云、镇南、楚雄、禄丰、安宁各县长鉴: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公安澜,字海鸥,安徽无为人。此次入缅远征,血战殊域,东瓜一役,声震寰宇,威棱方历,白马不返,于5月27日在勒蜜阵亡。今戴公灵榇已过曹涧。6月28日奉安东下。软车所经,希我各县县长,各县父老,统率地方全体民众,及学生团队,敬谨郊迎公祭。忠烈既越于前史;哀恸宜异乎故常。贲饰所及,凡百从厚。并望忠诚感动,蕴结于中。发扬蹈历,奋我同仇;使我中华威灵,熠而复耀,恢我缅疆,歼此倭寇,庶可慰忠魂毅魄于地也。李根源印。”

  滇西前线稳定后,祖父于7月3日离别保山去大理。民众闻讯,相约送行。板格至白庙这段路上,挤满送行的人群,祖父步行与群众依依告别。

  祖父到大理后,向宋希濓提出四点建议:〈1〉成立滇西军事干部学校,培养抗战军事人才;〈2〉团结西南边疆土司,加强抗战力量;〈3〉设法拯救陷于敌寇之手的腾龙地方清流;〈4〉设法抢运腾商物资,以免资敌。四条建议正合宋希濂之意,故均加以采纳,特别是成立军事干部学校事,很快就办理了。1942年8月“滇西干训团”正式开学,由蒋介石兼任团长,龙云和祖父任副团长,宋希濂任教育长。

  祖父与宋希濂还在大理创办了《滇西日报》。这个报纸创刊于1942年8月13号,对宣传抗日起了积极作用。

  1943年2月,蒋介石电召祖父到重庆述职。3月15日祖父到重庆不久,蒋介石在官邸设宴,约五院院长、部长作陪,为祖父接风洗尘。祖父在重庆之日,受到老友于右任、周钟岳、冯玉祥、张一麟、居正、张继、沈钧儒、杨杰等的欢迎。老友相见,格外兴奋。虽然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年代,但大家对最后打败日寇充满必胜信心。

  1944年底,滇西反攻胜利,将日寇彻底赶出了畹町国门,1945年1月27日滇西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度军队会师于芒友。

  滇西抗战取得了重大胜利,祖父关心滇西事务甚切,遂向蒋介石提出回滇处理善后,获得批准。

  为了纪念滇西抗战,缅怀先烈,揭露日寇侵略的滔天罪行,1944年11月在腾冲、龙陵光复后,祖父即致函卫立煌司令长官,给死难的英烈修坟墓、建丰碑。祖父这一想法卫立煌完全赞同,并得到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全力支持。1945年3月,祖父由重庆回到腾冲,亲临主持由腾冲各界成立的“纪念阵亡将士建设委员会”会议,会议推选霍揆彰为主任委员,祖父为副主任委员,墓地选定在腾冲近郊小团坡。

  1945年“七·七”抗战八周年纪念日,全中国最早建成且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腾冲国殇墓园全部竣工。祖父在纪念和公祭大会的会场——国殇墓园,作了充满深情的发言。国殇墓园的落成不仅抚慰了烈士的英魂以及他们的家属,对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最后斗争的全国军民也是极大的鼓舞。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从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云南怒江以西约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起,到1945年1月,我军收复畹町,日寇被完全逐出滇西为止的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我爱国军民为滇西抗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八年浴血抗天骄,杀气如云万丈高。写就一篇新战史,留得百世告同胞”,这是祖父在“七七”事变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所赋七律,这首七律反映出祖父在滇西抗战胜利时喜悦之情和对英勇牺牲的烈士的深切怀念。“腾龙克复首歼戌,想见艰难苦战功。我亦将诗来记事,义缘传信与君同”。这首诗再现了祖父在滇西危难之时赴前线襄助军务,1945年再返腾冲处理善后所经历的难忘岁月。

  2017年8月12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