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话家风
辛亥革命网 2017-06-20 08:5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缘起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我的家乡巢湖名人馆中有我祖父刘之良、叔祖父刘之堂的事迹介绍,《巢湖市家风家训选萃》和《合肥家风》等书籍中有“刘氏双烈”、“忠义传家”的家风故事,《刘氏家谱》有“刘氏一世先祖火弥赤系“胡人”和朱元璋赐刘姓之说。刘氏家风和家世,儿时的我常听父辈训导,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今年早春二月,我以契丹后裔的身份赴云南开始了寻根之旅,在省通志馆、图书馆查阅滇西契丹人史料,按专家建议到契丹后裔聚居地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得到当地领导和专家的热情接待和大力帮助,保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杰坤、隆阳区文联肖正伟和施甸县政协主席蒋汉雄介绍了滇西契丹后裔分布及其文化遗存情况,指派蒋刚、蒋立新等专家陪同参观施甸县青牛白马广场和正在布展的博物馆、长官司遗址、姚关契丹耶律氏宗祠、契丹后裔村落。初夏五月上旬,我在京开会期间查阅国家图书馆《辽史》《元史》和《中国民族史人物词典》等史料,然后赴内蒙古巴林左旗参访契丹博物馆、辽上京遗址、辽太祖陵和古潢水石桥旧址,与有关专家座谈,赠送《辛亥巢湖刘氏双烈》和刘氏家风家训等书籍资料。
此行获益良多,理清了刘氏的家世渊源及家风传承脉路,感受到有生以来最为美好的文化视觉盛宴,体味到契丹文化遗存丰厚,领略了契丹历史的独特风韵,由衷感叹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耶律阿宝机开创契丹王朝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活跃着四大族群: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族群以农耕为主,南方山地族群以游耕为主,北方草原族群以游牧为主。四大族群相互融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包括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契丹原是炎帝的后人⑴,与匈奴、蒙古有族属关系。
契丹意为镔铁,象征契丹人坚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王朝,后改称辽国。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比宋大一倍,北至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东临日本海,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南部和山西北部,周边的西夏、于阗、大食、高昌、波斯、吐蕃、吐谷浑、高丽等国皆为藩属国,可谓气壮山河。其时,亚欧大陆许多国家均以契丹代指中国,马可波罗的游记就称中国为契丹。契丹民族不仅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是其文明程度的见证。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佛寺和佛塔,大多始建于辽代,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如,山西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建筑。可以看出,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外,还通过与西方各国交往获得生产技术,博采众长,在中国北方开创了一个辉煌时代。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历经千年沧桑,似过眼烟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现今中国56个民族中无契丹族的名称,但在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云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区都有契丹后裔分布,东欧、中西亚、东南亚等国也有契丹后裔分布。
据史载,契丹人早期活跃在朔方边陲,为鲜卑部一支,称东胡,魏时称契丹。《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来,有天女驾着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⑵。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流传颇广。契丹人机智勇敢,能征善战,建立契丹王朝后,吸收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重视农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日益强盛。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一生戎马倥偬,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重视汉文化,开创了辽王朝两百多年的基业。在一次征战中,一部落首领不了解中原文化,烧毁了明王楼,他得知后斥责:“真是糊涂蛋,上推七八千年,契丹人与汉人都是一个祖宗,都是三皇五帝的子孙。”可见其人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契丹人立国218年,先后经历九个皇帝,后期衰落,于1125年亡于金国。
契丹耶律家族多忠义之士
辽亡后,耶律家族流散迁徙。其中有部分成员仕金,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耶律撤八任金国桓州尹;十世孙耶律突迭任金国尚书奏事官。十一世孙耶律阿海、耶律突花兄弟两人归附蒙古成吉思汗,开疆拓土,成为开国功臣,耶律阿海任太师,随成吉思汗征西域,留守寻斯干城(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病殁于位,追封忠武公;耶律突花南征北战,累建大功,任太傅,封濮国公,殁于战事。耶律突花子朱哥袭父职,驻守关中,后奉旨征蜀,亦殁于战事。朱哥子宝童袭父职,因疾不能任事,宝童子忙古带率军征战,平定川黔滇,征服缅甸、交趾,屡建功勋,封濮国公,亦殁于战事。忙古带子火弥赤(音译,又称火你赤、火逆赤)袭父职,任宣武将军、云南诸路兵马副元帅⑶,为避嫌远疑,称蒙古人,未随耶律姓,奉旨转战福建、江西,亦殁于战事。《辽史》《元史》《江西通志》和内蒙古、云南有关史料中均有耶律家族事迹,《北国演义》《天龙八部》等小说中亦有耶律家族的影踪。
火弥赤有七子,其中阿律牙、阿律周、阿律成镇守滇西永昌、腾冲、鹤庆等边塞要地,守土卫疆,其后裔历任长官司、土司等职。在明代有阿苏鲁、阿周、阿芽、阿龙、莽惠、莽崇德、蒋承业等七人被授予武略将军⑷。火弥赤奉旨率四子赴福建平乱,后进入江西平乱,力战陈友谅,史载:“平富州,复瑞州,立军营,分义兵千户、水军千户,所事平。”⑸招讨并举,赣境渐平,升平章政事,加营国公,授全权讨贼。后因兵力不足,仅5万人,而敌军20万人,寡不敌众,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失守南昌,退守抚州,遭敌围困,见援兵无望,决定突围,召诸子众将议曰:“朝廷昏乱,人心已失,天下将归明主,吾守土有责,自当与国共存亡。尔等突围,投奔明主,勿扰百姓。”遂布告军役,愿回乡者发路资,愿随军者由诸子率领突围。在突围中火弥赤身受重伤,口喷鲜血,仰天长叹:“有心灭贼,无力回天,吾守土有责,殉国是矣。”待诸子将士脫险,挥刀跃马返回敌阵,大喊:“火弥赤在此,愿死战捐躯,勿伤害百姓!”浴血奋战,力竭坠地,以身殉国。当地百姓怜其忠烈,葬于城外山岗。突围后一子下落不明,辗转到达安徽巢县者仅长子伯广、六子伯润、七子伯仲,归顺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鼎金陵三年,追念前朝忠烈,颁旨赍封火弥赤为“靖节元臣”⑹,迎灵柩归葬巢县东炮营,碑书“靖节元臣火弥赤公墓”,赐后裔刘姓,建刘氏祠堂,尊火弥赤为巢县刘氏一世先祖。
清康熙年间刊本《江西通志》名宦篇载宋岳飞、元火弥赤事迹,称名宦⑺。在《辽史》《元史》和《中国民族史人物词典》等史料中均载有契丹耶律家族主要成员自一世阿保机至十五世火弥赤的事迹,多忠义之士,堪称世代忠良。然而,由于历史上胡汉之争异常激烈,大汉族主义者视契丹人、蒙古人为异族夷狄,称胡虏鞑子。如,元末“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真实故事,造成很多契丹人、蒙古人遭迫害,四处流散,有的隐蔽山林、有的流亡海外、有的改名易姓,有的改称其他民族。《天龙八部》小说中英雄人物肖峰的人生遭遇和诸多不幸,就是辽金宋元时期契丹人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