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情深 革命之母
辛亥革命网 2016-07-04 09:4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卢纲 查看:
四海情深 革命之母
——纪念海外华侨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05周年
中国近代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而孙开始革命又以他在海外华侨中创设革命团体兴中会为标志。海外是民主革命的摇篮,侨胞为革命之母并非过誉,而是对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事实认可及理论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与华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年海外奔波,所到之处都受到爱国华侨的热忱欢迎和鼎力支持,孙对华侨有着同志般的感情,1923年10月15日他在国民党恳亲大会演讲说:“每次起义革命都是得到海外同志的力量”,华侨是革命巨大的原动力。
自1860年代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解体使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出洋谋生日增,到1900年代,马来西亚华侨已达28万,印尼已达53万。而每年成千上万华人被当“猪仔”或所谓“契约华工”、“赊单工”骗卖作为廉价劳动力到美、加和南美开金矿、修铁路、挖运河、投身种植园,1910年仅檀香山华工就达21674人。客居海外的华侨,遭种族岐视更深切感受祖国独立富强对自身地位的影响尤巨,国家不强大,到哪里都被人看不起。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国家积弱、人民受苦、华侨被侮,因此强烈希望改变现状,支持推翻帝制的革命主张。在反帝、反清斗争中,华侨是一支最早觉醒的力量,从一开始就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与会党、新军、学界并列为辛亥革命的“四大支柱”。在革命团体的创建、武装起义的参与、革命思想的宣传、革命经费的筹集诸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孕育、以及革命团体的创立与海外和侨界渊缘深厚。1879年13岁的少年孙中山随母乘船经澳门到美国夏威夷瓦胡岛上的檀香山,探望开办农场和实业的大哥孙眉。此处当地称火奴鲁鲁(Honolulu),因早期盛产檀香木而名檀香山。二十多天的航海生活使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中山在此上中学,接受过4年西方教育,后又六次到檀香山旅居。1894年青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实行改革遭拒,痛感清廷积弊重重、无可救药,非彻底改造决不足以救亡,非革命别无选择,从此毅然走上革命之途。西风东渐的时代以及海外经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恰好在本为学医的这位年轻人身上激发起变革制度的革命理想,凌然有匡复天下之志。他到檀香山从华侨中开始反清革命活动,11月4日在卑涉银行经理、基徒教友何宽家中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批成员何宽、李昌、刘祥、邓荫南、侯艾泉、宋居仁等二十余人都是华侨。通过《兴中会章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到1895年9月2日发展有112人。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成立兴中会总部,对外挂“乾亨行”招牌;随后在美洲、越南、日本等地建分会;1900年9月28日孙中山到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在台北市设立革命指挥部;1905年4月孙中山渡海到比利时,会晤布鲁塞尔的湖北留学生贺之才、史青、石瑛、朱和中、魏宸组等人,30多人加入革命组织;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兴中会有姓名可查者计325人,其中华侨和在侨居地入会的占70%,包括工人、中小商人和知识份子,兴中会华侨第一个举起反清革命的大旗。此外,孙中山又渗入以“反清复明”为旗号的侨社洪门天地会,1904年11月8日在檀香山洪门国安会馆宣誓加入洪门,并被封为“洪棍”(洪门大哥),继而通过大佬黄三德统一美洲洪门团体 为致公堂。洪门致公堂是当时北美华侨下层群众最大的民间结社,以“忠义义气、团结互助”为信条,设五洲洪门致公总堂于旧金山唐人街新吕宋巷36号一栋三层小楼,洪门从此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的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抵横滨与黄兴首次见面,在神乐阪凤乐园饭馆入宴畅谈革命,7月30日以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军国民会等团体为基础,以满怀救国热忱及革命激情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为骨干的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会所发起,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与会七十人首批加盟,人们正要离场时,室后木板忽坍倒、声如裂帛,孙中山笑言:“此乃颠覆满清之预兆!”众皆鼓掌欢呼。随后8月20日在赤坂区霞关日本子爵阪木金弥宅邸正式召开成立大会,海内外纷纷建支部和分会,1906年创新加坡分支接纳500多人入盟,1908年秋又成立南洋支部,至1910年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相继建十多个分会,并成立美国总支部。与此同时孙中山同黄三德协商,将致公堂与同盟会合并,到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在世界各地建会近80个,会员约3000多人,凡华侨所到之地都有同盟会员的足迹。
其次,华侨的贡献还表现在回国参加武装起义、捐躯革命。孙中山直接间接指挥和发动过10次武装起义,每一次都离不开华侨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且充当骨干力量。1895年广州起义和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参加者就有檀香山华侨邓荫南、宋居仁、侯艾泉、夏百子等,邓是商人兼农场主,他介绍14位成员加入兴中会,自己更是变卖家产捐金、随孙中山回国革命,宋则变卖餐馆,带着两个儿子回国起义并牺牲。1907年广东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起义,就以新加坡许雪秋、邓子瑜领导的华侨为主力。1907年广西钦廉-防城和广西镇南关二役是孙中山亲临的中越边境起义,以越南华侨为骨干并多居领导层,“从军者有人,出钱者有人”,加上边地工农群众、清军反正官兵,边境起事,可进可退,镇南关一战歼敌200多,打了就跑。1908年广西钦廉-上思和云南河口起义,以越南、缅甸等地华侨为中坚,黄兴率旅越华侨200余人组成中华民国南军开入钦州马笃山,战至弹尽援绝退回越南。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华侨会党亦欲配合,1911年广州“三·二九“黄花岗之役,86位烈士中有68位是从海外回来的华侨洪门兄弟。南洋侨商陈文褒攻督署殉难,南洋侨工杜玉兴,随黄兴攻督署击毙清巡防营10余人及左翼头领后身中数弹牺牲。新加坡华侨李文楷率众巷战,毙敌数十人,流血阵亡。马来西亚华侨李炳辉力战陨命,河内华侨罗联任先锋,转战被捕,临刑高呼:“中国非革命无以救亡,望后起者努力前进”。福州烈士方声洞起义前写绝笔书给其父:“是以满政府一日不亡,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儿虽死亦乐也”。另外美国人荷马里(后为孙中山的军事战略顾问)参加同盟会,1910年初在洛杉矶长堤市军训华侨子弟和天地会员,编成一支革命军,谋划归国起义。旧金山华侨邝佐治1910年11月刺杀赴美考察的清廷海军洋务大臣戴洵,马来西亚华侨温生才1911年4月行刺署理广州将军孚琦。这些两广、云南的边陲起义和前期活动虽然失败或未奏显效,但扩大了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和预演。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华侨纷纷回国参战,如组成北伐队、炸弹队、总统宪兵队。旅美飞机制造师冯如带着自制飞机回国支援广东军政府,组侦察队配合作战,不幸试飞身亡,年仅三十。谭根等美侨青年购置六架寇蒂式飞机,组华侨革命飞行团,抵上海、南京声援革命,消息震惊清廷。暹罗(泰国)振兴书报社社员200多人返国作战,越南华侨石锦泉组民军2000人投入广州光复,新加坡许雪秋乃富商之子组民军光复潮汕,印尼华侨千余人返国效力革命, 广东普宁、惠州、新宁、四邑、新安、雷州及福建福州、厦门等地华侨同盟会成员更是直接发动和领导了光复起义,云南腾冲起义也是由缅甸华侨蔡文光发动和指挥的。
再次,华侨的贡献还表现在为革命做宣传以及声援孙中山、支持新政权。起初,不像檀香山华侨受过革命影响,美洲大陆华侨风气较为闭塞,胆小怕事、与清廷诬为“江洋大盗”的孙中山保持距离,对清廷和保皇派还抱有幻想,把誓言推翻帝制的孙中山视作“孙大炮”。于是1904年5月孙中山由黄三德陪同,自旧金山出发,沿铁路游历美国大陆,经弗雷斯诺、贝克斯菲尔德、洛杉矶、新奥尔良、匹兹堡、圣路易斯、亚特兰大、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芝加哥等数十城市,历时数月演说革命,驳斥保皇谬论,黄则招收会员,司徒美堂任保镖。清总领事在唐人街张贴布告对华侨大加恫吓,但听者每次上千,取得初步战果。华侨中基督教徒较具新思想,孙便从此入手,在加州他以教徒身份邀教友开会说明革命救国道理,并请与会者购买革命军需债卷,每卷美金10元,将来革命成功后,各还本息100元。孙声言:“凡购卷者即为兴中会员,成功后可享受国家各项优先利权”,孙募得4000元。华侨赞成购卷,但不愿加入兴中会,怕国内亲友受牵连。于是孙中山翻印《革命军》11000册广为散发,在侨胞中很快流传开去,美洲华侨社会曾是革命派与君主立宪改良派进行大论战的主要场所。日本横滨侨商冯镜如之子冯自由在横滨组洪门三点会,加入有秋瑾、刘道一、刘复权等,封刘复权为洪棍、秋瑾为纸扇、刘道一为草鞋,冯又往温哥华创办《大汉日报》宣传革命;另《中西日报》总经理伍盘福则出资印刷《革命军》;新加坡华侨陈楚楠、张永福印《革命军>》二万余册,除海外侨胞中散发,还寄给国内官绅亲友,这使革命派获得巨大的声势和支持。在获悉武昌首义胜利及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海外侨胞采取各种形式声援,贺电每日盈尺,纷表:“建设共和、万民有赖、坚决支持、早日北伐、直捣燕京”,旧金山还举行了盛大游行。